记者在嵊州调研采访,当地干部和群众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农村变革,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理想目标。因为,他们已经从我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显著变化中,认识了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据嵊州市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任建华介绍,从2003年6月以来,嵊州市在全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大背景下,结合本市实际,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在全市1077个行政村中,已经建成示范村25个,列入“示范村”建设的还有35个村;同时,有600多个村的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因此,新农村建设在嵊州有着比较高的起点,有着比较深的群众基础。
任建华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升级”,但比后者的内涵更丰富,参与面更广。
新农村建设仅有“新房子”是不够的。嵊州的“示范村”建设有一个亮点,就是建立村公共服务中心。记者在仙岩镇西鲍村,远远就看见村口的公共服务中心。村委会主任鲍樟渭带我们参观了里面的百姓议事厅和治安调解室、科普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医疗计生室、党员活动室、村务办公室、综合会议室。实际上,这已成为农民培训中心、文体活动中心,村民不仅住有新居,而且享有品味城市文明和参与公共管理的权利。鲍樟渭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我们这里是实实在在的。”
长乐镇镇长王皆兵认为,新农村建设,要靠环境整治“出新”。他们在建设小康村的过程中,用环境整治这个抓手来拉动其他方面的进步。比如要搞村庄规划、旧屋拆迁,就要让村民在直接参与的过程中,学会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适应和维护村民自治制度。再说,村容整洁了,乡风也会有明显的好转。有的村在整治之后,还培育了新产业,比如福全村现在正在开发农庄休闲经济,村民就在家门口从事旅游服务业。
在长乐镇党委书记俞忠毅的心目中,新农村建设表现在新产业、新组织、新风貌、新农民和新型村级班子。他特别强调,村级班子,更是新农村建设的保证。他套用一句名言改说:“好的班子总是相同的,差的班子却是不同的。”能不能带领新农村的建设,就看村级领导班子有没有亲民、为民、富民的本色,有没有团结奋斗为着共同目标而奉献的精神。2005年长乐镇党委结合村“两委”换届,对示范村和环境整治村的班子进行了重点配备,主职干部在年龄、学历等方面都有要求。对有矛盾的班子进行调换。所以,现在镇里5个小康示范村,班子都很团结。
嵊州市委书记陈月亮告诉笔者,他在不久前召开的嵊州市委全会上,重点讲了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任务。春节过后,市委还要召开全市3000人大会,部署动员市镇村三级干部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要通过三级干部,把“什么是新农村”告诉广大农民,说出自己的话,要有“个性”。市委将出台一个规划,作出一个决定,在去年出台的城乡统筹政策30条的基础上,再进行政策配套,还要在会上表彰前一阶段“小康村”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
他认为,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没有产业的发展,没有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一切都是空谈,新农村建设更是“空中楼阁”。对嵊州来说,发展新产业,就是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农庄经济和农产品加工业。2006年,要重点培育壮大茶叶、香榧、花木、长毛兔等十大农业基地、十大龙头企业和十大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要加强五大中心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力度,鼓励农村工业经济向中心镇集聚。加大科技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开展“一镇一院校”对接活动,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打造特色集镇。
他说,在产业方面,还可以做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工作。嵊州有3亿条领带的生产总量和100亿元的销售额,急需解决领带的真丝原料供应问题。有的企业家已经提出,要在本地投资建立10万亩的蚕桑生产基地。对蚕农如何给予补助,还是搞定单收购,目前正在商讨有关政策。
据悉,2006年,嵊州市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其他举措,如:按照“一个中心、三大板块、一条绿色走廊”的市域总体布局,对各组团、镇、村及其管、线、水、路、产业等专业性规划进行修编完善;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为载体,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步伐;以“三学一创”教育为重点,把“学文化、学技能、学法律、创新创业”作为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抓手;以“三走进”(走进群众、走进困难、走进矛盾)活动为途径,实施“十大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为重点,推进越乡文化“六百工程”,加强市、乡镇、村三级文化阵地建设,尤其要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丰富和提升农民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