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横河镇彭桥村农民潘明力于1996年交了200元钱,参加“农保”;后土地被征用,又花2万元参加“土保”。他为自己算了一笔账,到60周岁,“农保”每月可享受3.5元;“土保”每月也只能享受200元;但如果用同样的钱,与“社保”的“两低”(“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衔接,就能享受高出一倍的待遇。为此,他向市政府反映:“我们投同样的钱,为何享受不到同等待遇?”
2005年5月,慈溪市采纳了潘明力等农民的建议,开始对“三保”进行衔接。目前,该市已有上万名农民完成了“三保”衔接。为此,近日我们走进慈溪一些村镇,进行实地探访。
〉〉〉政府声音:
交同样的钱应享受同等待遇
“三保”是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农保”)、土地被征用人员养老保障(简称“土保”)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简称“社保”)。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长周干尔解释说,对广大农民而言,最为熟悉的还是“农保”,10年前,每人按200元/份的标准参保,现累计有16万人参加。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保”人均每月享受的养老金不到15元,与“社保”每月950余元的标准相差甚远,很难谈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保障。
而“土保”是2003年以后的事,目前有16万人参加“土保”,但“土保”按现行标准人均每月养老金为197元(其中A档每月150元、B档每月200元、C档每月250元),多数人是B档。这些钱对于中青年农民来说,以后用于养老显然也是不够的。
“为什么农民投同样的钱,不能享受同样待遇?!”市委书记徐明夫认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必须在更高层面实现城乡各项养老保障制度之间的政策衔接和互通。在广泛论证基础上,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市里根据群众意愿和要求,在2005年5月出台“三保”衔接的相关政策,允许以原“土保”、“农保”的参保对象为重点的农民按“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政策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
〉〉〉农村反馈:
“三保”衔接才能老有所养
“三保”吸引了众多农民兄弟的目光。在百两村社会保障站,负责此项工作的陆友法今年48岁,他对我们说,他2005年参加了“土保”B档,交了12000元,市、街道和村补助8000元,合计投保2万元。到55岁时,按规定每月可享受200元养老金。老陆说,现在200元还不算少,但等到自己老了时,200元肯定养不了老。因此,他说,对市里的新政策,他打心眼里拥护。
他说,“三保”合一后,他每月交费159.32元,从现在开始交。这笔在账户上的钱按静态测算,能交175个月,到时再掏钱交几个月,到55岁时,至少每月能按现时标准410元享受,比“土保”多享受一倍,这些钱也基本够养老了。
陆友法说:“去年7月开展这项工作时,村里不少人还在嘀咕,说‘三保’合一对农民到底有什么好处,但我用自己举例,他们一算,也和我一样算出幸福来了。”
〉〉〉农民兄弟:
晚年幸福有人帮
在观海卫镇师东村社会保障服务站,我们看到办公室墙上贴满了“三保”衔接的政策措施以及可以参加者的名单。站长罗万根说,近几个月,他每天要接待100多人。该村有1800人符合“三保”衔接,目前有500多人已完成衔接工作。
51岁的沈德权,是个单身汉,患气管炎,常年吃药,靠开电瓶车赚钱,生活较为困难。刚开始,他对政府搞的“三保”衔接很不理解,还认为“政府花头真多,缴了几万元,恐怕最后顶多将原来的一点点钱还你算好了”。
老罗就不厌其烦地上门做思想工作,为他算账:老沈去年参加了“土保”,自己掏钱13920元,加上市、镇对被征土地农民的养老补助6080元,他实际用2万元参加“土保”的B档,到时候每月可享受200元的养老金。但把这笔钱转入社保的“两低”,到时候能多拿一倍钱。老沈对我们说:“看来,我对政府有误解。现在有了‘三保’衔接,我再交一些钱,以后至少每月可拿到410元。再加上一些副业,我完全可以自己养老了。”
听了沈德权的话,我们感到很欣慰:慈溪市政府一项政策措施的延伸,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社会保障和实惠。这说明,政府在政策一致情况下,如果能更多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工作智慧,就能为农民办更多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