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记者昨天跟随杭州新年健康大篷车走进建德农村,全国为期三年的“万名医师下基层”卫生支农活动在杭启动,钱江晚报、杭州市卫生局联合推出乡村看病调查,特约医生将陆续给本报发来“驻乡看病手记”
本报讯脑子里生毛病,杭州市一医院的傅林主任医生可是开刀的行家。在省城医院,他每周都执诊神经外科的专家门诊。昨日,他与杭州市级医院的24名医生一起,打起铺盖驻扎到建德、淳安、临安等杭州的偏远山区。将在那里的乡村卫生院坐堂,为村民们看病,也将手把手地带教当地的医生,这一呆至少4个月以上。
昨天,杭州市响应国家卫生部提出的“万名医师下基层”活动,派出了第一批24名精兵强将,每批为期4个月,3年之内轮流选派。钱江晚报报与杭州市卫生局联合,依托这一工程,将在2006年把健康大篷车一站一站开进乡村,为农民送医送药送健康。同时本报也将派出记者跟踪报道,并与省城医生一起开展乡村卫生调查,为拉近城乡医疗卫生差距提出建设性意见。
卫生强市重点突破新农村
据悉,卫生部“十一五”规划部署,立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卫生支农的各项工作。去年开始,卫生部与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实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目前我省各地市都已陆续选派优秀城市医师到基层医院“上岗”。每位医生最短的驻扎为期4个月,长的达一年。全国范围内,轮流选派总数三年内将达到一万名左右。
但就杭州而言,每年选派的市级医院的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有72名,组成5支医疗队,分别支援淳安、建德、临安、桐庐、富阳等县(市)的部分医院及中心集镇卫生院。
八成人口只占三成卫生资源
来自杭州卫生部门的初步调查,随着杭州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杭州市卫生资源70%在城市,30%在农村,占人口数近80%的农民只占三成医疗资源,无法满足所需,不得不长途跋涉,异地就医,大大加重了经济负担,农民“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问题还十分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还是影响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
来自金华地区的一份调查表明,因病致贫最高达50%。金华市卫生局对磐安县方前、尚湖、深泽、尖山等6个乡镇30多个村,共1066户农户发放问卷3200份。其中因病致贫、返贫的农户占总贫困户的比例普遍为30%,有的甚至达到了50%。在接受调查的1066户农户中,一年能承受1000元医药费的农户仅为281户。同样在当地农民的两周就诊率的调查报告中显示,有病不就诊的农民分别占总调查人数40.6%,有病不住院的农民人数达到29.6%,而且数据还在不断攀升。
农妇找到了救命恩人
在建德第二人民医院,中午,省城的医生刚落脚,就有一早等候的病人求诊。来自杭州市二医院妇产科的骆东辉看到面色苍白的29岁农妇,心就揪了起来。一问病情,果然是个疑难症。原来这位姓金的农妇已七次流产,最近一次在私人诊所花了60元做了人流手术后一直血流不尽,几乎每隔半小时就要换块卫生巾。
与省城的医生交谈之后,小金看到了希望。不完全流产和可能存在的宫外腔再不及时治疗,就会让小金终身落下病根。
为了确诊,骆医生及时把小金转入有阴道B超的建德人民医院检查。面对更多闻讯而来的患者,省城医生告诉他们“将呆上四个月,以后还会有专家来接替”,纯朴的农民不禁感叹道:“不走的医疗队真好!”
一次性义诊变脸了
据悉,杭州市去年卫生下乡约4000人次,诊治农民数近19万人次,由于多数是一次性义诊,相比之下农民更欢迎这支长期驻扎的不走的医疗队。卫生部门领导再三强调,经过多年卫生支农实践,今年将把集中开展活动与长年卫生支农结合起来,把一次性卫生下乡活动和支援受援双方建立固定联系结合起来,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创造长效支农的经验。
乡村医院、乡村医生技术水平提高了,他们才是永久性的农民健康卫士。
靠仪器看病的作风要改了
昨日卫生局管理人员透露,现在大医院的不少医师存在着学历高、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有人戏言:70年代的诊断靠体检,80年代的诊断靠仪器加体检,90年代的诊断靠仪器。这说明部分医务人员现在是依赖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在看病,体检诊断能力等基本功被淡化了。往往是病人刚说完哪儿不舒服,就已开出了一大叠检查单。这种现象如何改变?“把城市医师派到农村去,也是对城市医师的一种锻炼。要锻炼城市医师离开了大医院、大设备后的看病能力。”卫生局局长邬丽娜说。
昨日下乡的医务人员表示,在派驻期间,他们将深入基层,深入家庭,了解民情,倾听民意,认真撰写“医生驻乡手记”,不断给本报传递新农村的健康新风尚和新人物。
本报开展农村卫生资源调查
“你一般到哪里看病?”“如果你或家人生了大病,最想去哪里?”“你觉得农村看病难最渴望解决的是什么?”昨日,本报生命版约请下乡驻点医生进行农村卫生资源调查,一份份农民就医现状的调查报告将传递到农民手中,倾听他们的苦衷和困惑。除了了解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本报还将通过调查,了解乡村卫生技术水平现状和农村医疗保障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