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活率仅为45.83%;80%的中小企业没有进行新产品开发;大多数中小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不超过产品销售收入的0.2%;要素资源制约日益趋紧,土地、原材料、能源、环境等8大成本正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负担较重的问题依然突出……“小而美”的浙江中小企业一直备受赞誉,但其“小而弱”的一面也许更值得关注和警惕。
记者昨天从浙江省中小企业局获悉,即将发布的《2005年浙江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将首度全方位披露全省中小企业生存和成长状态,还特别就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做了揭示。另外,《报告》还就浙江中小企业发展形势做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现状:
●成长状况:2004年底,浙江各行业拥有的各类中小型企业数量30.41万家,资产总量35683.81亿元,从业人员1130.71万人,2004年实现营业收入27703.85亿元。中小企业单位数占总企业单位数的99.6%,资产总量占82.6%,从业人员占82.7%,营业收入占71.7%。
活跃在浙江经济大舞台上的中小企业,极具成长性。2000年全省大型工业企业只有67家,至2004年底增加到79家,比2000年增加17.9%,平均每年新增大企业2.4家。同时,规模以下小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趋势加快。据介绍,2000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为14508家,至2004年底则增加到41083家,增幅达到183.2%,年均增长29.7%,平均每年新增规模以上中小企业4308.8家。
●行业分布:各行业的中小企业数量均占绝对比重。除建筑业与批发零售业外,其他行业的中小企业数量比重均超过99%。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全部为中小企业。建筑业与批发零售业的中小企业数量比例也分别高达97%与98.8%。从绝对数量看,工业、批发零售业与租赁、商业服务业三大行业的中小企业数量最多,分别达到189515家、57129家和14917家。以下依次是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
●产业集聚: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乡镇工业园区。到90年代末,逐步形成了“小企业,大集群”的区域经济和块状经济的发展模式。2004年,全省拥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519个,工业产业集群的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许多产业集群的生产总值和市场占有率均在全国前列,有些产品已占国际市场的1/3以上。中小企业的集聚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形成了“建一个市场,带一批产品,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兴一个城镇”的局面。
-问题:
●创业成功率还不够高:存活率仅为45.83%。据统计,2004年,全省每天约有240家民营企业注册登记,但同时,每天也有130家企业注销关闭。
●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一是中小企业的产品主要靠模仿,80%的中小企业没有进行新产品开发,产品更新周期2年以上的占55%左右;二是中小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偏低,大多数中小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不超过产品销售收入的0.2%;三是中小企业科技投入结构不够合理,中小企业的科技投入往往“重引进,轻消化”,“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要素资源制约日益趋紧:浙江已面临着要素资源严重制约的挑战,正处于成本上升期,使原本靠低价格竞争的优势逐步削弱,甚至于丧失。概括起来,要素资源的制约体现为土地、原材料、能源、物流、环境、安全、管理和劳动等八大成本的不断提高。
同时,浙江的中小企业还面临着产品结构不够合理、经济质量还不够高、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企业负担仍然较重等诸多问题和困难。
-机遇:
《报告》指出,2004年,浙江GDP达到了11243亿元,成为全国第四个GDP超一万亿元的省份,人均GDP达到近3000美元,正处于加速发展的转型期。到201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浙江进入人均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到5000美元迈进的加速发展期,机会大于挑战,加快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许多有利因素。
●国家“非公36条”的出台,为浙江中小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非公经济政策的核心问题是解决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问题。国家进一步消除非公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这是非公经济发展的新突破点,也将成为非公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起点。
●“五个统筹”发展,将为浙江中小企业创造新的发展空间。“五个统筹”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三农”问题,关键也在“三农”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集约化经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市民化;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是关系能否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拉动国内消费的重大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关键问题。“五个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为中小企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求开发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这就给农村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环保、节能、节材等新兴产业提供了新机会。
●全球化步伐加快,为浙江中小企业增强新的发展动力。
如今,我国已进入WTO的后过渡阶段,中小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条件已经成熟。浙江中小企业历来外拓意识较强,现有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3.64万家,外贸依存度达到了62.8%。外贸出口一直是拉动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三大主要动力之一,属于“两头在外”的典型发展模式。因此,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将为浙江中小企业增强新的发展动力。
在国际产业转移中,中小企业将获得新的产业发展机会。当前出现了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浙江中小企业要抓住这个机遇,有选择性地承接一些产业。同时,密切跟踪国际新兴产业的发展动态及其趋势,深入研究在国际分工中的产业发展定位,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发展出新产业,构建新的产业链,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
在走向国际市场中,中小企业将赢得更多的主动权。浙江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WTO规则,在国际贸易中由被动转为主动,着力培育和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