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有富,衢江区的能源土专家,成了农村争抢的沼气工。“抢”黄有富,不仅因为他从1979年开始当沼气技工,技术好,更因为他还受越南水力资源研究所邀请,给越南农户示范新型沼气池的建法,大家信任他。
“不是在抢我,是在抢沼气。”1月16日,我们在湖南镇元墩后村找到老黄,他钻出沼气池,拍拍身上的灰说:“想当年,一年最多才建100只,可去年,全区新建了1300多只,我的工作任务都排到今年底了。”
农民为何争抢“沼气”?2003年,区能源办负责人曾到莲花镇金钩桥村,提出建每只沼气池给500元补助,希望村干部能发动村民建沼气池,没有得到响应。哪知隔壁的犁头山村、赵庄村,这两年发展起沼气,村容村貌大变样。这下,村民意见大了,让村干部尽快“抢”名沼气专家来。10月,村里刚把专家请进村,谁知道,农户间又开始“抢”了。现在,有40多户建起沼气池,今年报名的农户,已经排到近80号了。
“全区今年有56个村已排上日程表,新建1500多只。”随行的区能源办主任舒志清说,全区已建有沼气池近3000只,年产沼气**立方米,相当于产原煤**万吨,或相当于节约薪柴***万吨,或封山育林**亩。
“‘沼’落‘沼’起呀。”老黄感叹说,30年前的沼气池,得分批投料,即沼气用完后,农户得打开沼气池,清除沼渣重新投料,发酵二三个月才有沼气用,农户不欢迎。1987年,当地研究出新型户用沼气池,解决了技术问题,吸引28个省、市等地领导来参观学习。墙内开花墙外香,主要原因是,“那几年养猪效益差,猪养的少,没给环境造成什么污染,自然没什么农户出钱建沼气池了。”
沼气何时而兴?老黄回忆说,约2000年后,每年新建100来只,沼气在农村开始被重视。一是沼气池已发展到第5代,技术过关;二是养猪户增多,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三是各级政府更加关注能源问题,开始倡导循环经济,沼气正是农村走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载体。
荷花塘沿村的吴至钰,算得上是首批用沼气池的。“有了它,家里不再臭烘烘,每年还能省能源费800多元,稻田、菜地和桔林不愁没有有机肥。”吴至钰说,全村有160多户建有沼气池,去年,这个村成了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心目中的新农村,村民总得生活在一个干净、整洁、有花有树的舒适环境里吧。”
2000年,德国不莱梅州海外研究与发展协会专家,到荷花塘沿村参观,非常认同农村沼气工程,提出是不是能去越南做几只示范的沼气池。2001年10月,老黄和区能源办原主任毛志强前往越南。“18天,便让满街的鸡粪、牛粪变成沼气,污染源成了新能源,当地轰动一时,越南的国家级媒体都报道了这件事。”第二年,毛志强作为专家,再次前往越南,给当地人办培训班。
衢江的能源土专家出国当老师,这事也在农户间传开。“来找我建沼气池的农民,开始多了起来。”老黄笑了,去年,“沼气”开始真正成为农民追捧的新能源。
因势利导,衢江区大力推广“猪—沼—果(鱼、稻、菜)”等生态经营模式,使沼气的用途由生活向生产延伸,既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和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置身生态养殖园区中,养猪大户许云良相告,从年出栏200多头猪,扩大到1500多头,环境反而比原来改观了许多。“环境好,猪的质量也高,外地客商上门收购,每公斤猪价也比原来多出一两角。”
“农村沼气工程,既是民心工程,也是生态工程。”区委书记毛建民说,区委、区政府将加大力度助推农民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注重培育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循环利用资源,变“三废”(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为“三料”(肥料、燃料、饲料),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