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浙江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努力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全省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完成。
(一)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增长质量继续提高
经济运行比较平稳。预计全省生产总值13340亿元,增长12.2%,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3%、12.2%、14.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3%,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
财政金融运行良好。全省地方财政收入106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3.6%。全省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贷款2141亿元。
工业企业效益稳步回升。从下半年开始,工业企业效益增速逐步回升。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1050亿元,增长10%。
(二)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步伐加快
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266万亩,粮食总产量162.9亿斤,均超过计划目标。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8764家,连接生产基地面积1984万亩。
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三大产业带共确定256个项目,完成投资745.5亿元。139个省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投资103亿元;组织实施101个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新引进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等40家共建创新载体。
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预计第三产业增加值达5336亿元,增长14.3%,比重由“九五”期末的36.3%提高到“十五”期末的40%。
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大力推广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等节约用地方法。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0.78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3%。
(三)投资规模合理增长和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合理增长。初步统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52亿元,增长15.1%;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70亿元,增长18.5%。
“五大百亿”工程投资计划超额完成。全年完成“五大百亿”工程投资880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基础设施、信息化、科教文卫体、生态环境、帮扶致富等建设工程均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其中,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设施完成投资7.8亿元,为年度计划投资的9.7倍。
重点项目建设成果显著。全年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1233亿元。电源项目在建规模1886万千瓦,新增6000千瓦及以上电力装机560万千瓦;电网项目完成投资124亿元。高速公路新建成391公里;建成铁路复线144公里;新增港口年吞吐能力2166万吨;完成208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完成“万里清水河道”建设2350公里。
(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初步建立“方向明确、责任落实、程序规范、信息共享”的改革工作机制。继续完善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研究制订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意见和相关方案。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开。
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进出口总额达1074亿美元,增长26%,其中出口768亿美元,增长32.1%。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9.4%和55.5%,占全省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39.4%和7.8%;加工贸易出口快于一般贸易出口15.6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出口比重达78.8%,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质量继续提高。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7.2亿美元,增长15.6%。新批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860个;25家全球500强企业在浙新设外资企业;服务业利用外资增长加快,占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达19%,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
“走出去”迈出新步伐。核准境外投资企业435家,比上年增加57家,总投资1.8亿美元,增长15.1%。我省企业赴俄罗斯、澳大利亚、南美等国家和地区从事木材、矿产等资源开发进展顺利。
(五)发展的协调性和科学性有所增强
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全省175.2万名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35个县(市、区)开展了统筹城乡就业试点。新启动建设示范村366个、整治村3365个。改善132万农民的饮用水条件,解决14万农民的饮水困难。“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的覆盖面分别达64.8%和65%。
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黄衢南高速公路和衢常铁路开工建设,龙(游)丽、丽龙(泉)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加快,丽温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建设脱贫小区144个,下山脱贫6.3万人。新签约山海协作项目633个,协议总投资384.9亿元,到位资金65.7亿元。
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144亿元,增长25%;全省专利授权量达1.9万件,增长24.9%。全省普通本专科招生21.5万人(其中本科1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4%;全省初中升高中比例达91%。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继续加快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50万吨、垃圾日处理能力1600吨,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垃圾处理率分别达55%和90%。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率达80.4%。全省八大水系、运河和湖库地表水达到和优于三类标准的断面占64.9%,同比提高12.8个百分点。
(六)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94元,实际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60元,实际增长6.4%。
居民消费增势强劲。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32亿元,实际增长13.2%。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分别增长15.2%和11.9%;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3.8%和38.6%,比上年分别下降2.4和0.9个百分点。
就业工作成效明显。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7万人,比上年增加5.4万人;近三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182万人。35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包括就业困难人员12万名)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比上年末下降0.4个百分点。
大社保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72万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32万人,城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4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67万人、63万人、12万人。全省180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比上年增加41万人;全省累计2460万农民参加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71%。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达90.9%和97.3%。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农民增收的难度仍然比较大。二是农业农村抗御自然灾害(包括病虫害)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三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高技术产业发展不够快。四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仍然较大。五是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培育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力度还需加大。这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并努力加以解决。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回顾“十五”,我省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这一时期,省委审时度势,科学筹划,作出了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和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决策,这不仅对顺利完成“十五”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我省的长远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预计“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除第三产业比重没有达到计划目标外,其余指标均超额完成。
“十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十五”期末人均GDP达到28160元(超过34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由“九五”末的343亿元增加到1067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074亿美元,为“九五”末的3.9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2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11.3%和7.4%;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9.6%。“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078亿元,年均增长26.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52亿美元,年均增长36.8%;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583亿元,投产项目208个;新增6000千瓦及以上电力装机1298万千瓦,新增220千伏以上输变电线路6494公里;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239公里,改造建设通乡、通村等级公路4.3万公里,建成和改造铁路179公里,基本完成铁路电气化改造400公里,主要沿海港口新增货物吞吐量2.5亿吨,新增空港年吞吐能力330万人次;新增设市城市和县城日供水能力467万吨,污水日处理能力336万吨;建成“万里清水河道”7100公里;建成1300万亩标准农田,完成480个示范村、5060个整治村的建设任务,下山迁移农户6.3万户、21.5万人。
二、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
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根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关于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的总体安排,今年全省生产总值预期目标确定为10%以上,并根据这一预期目标,确定了其它有关预期目标。现对主要预期目标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全省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
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的确定,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充分体现为“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的要求。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把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10%以上,比“十一五”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的预期目标高1个百分点,体现了为“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的要求。
二是充分体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把今年GDP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10%以上,这一速度高于全国8%左右的预期目标2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全省GDP预计增长率低2个多百分点。这一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充分体现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的要求。我省要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增加城乡就业岗位,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等,都需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要解决资源要素制约,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推动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增长速度又不宜太高。确定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二)关于三次产业的预期目标
根据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的预期目标,三次产业增长的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第一产业增加值预期增长3%。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的推进,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将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我省农业受气候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较大,农业生产还带有许多不确定性,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较多的困难。
围绕实现农业增长预期目标,将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继续新建100万亩标准农田,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全省3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强化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150万亩,总产达到160亿斤。完成320个示范村、2940个整治村的建设任务。
第二产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2%。随着制造业等工业投资增速逐步回升,工业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工业生产将保持去年或略高于去年的增长态势。但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和结构性矛盾在今年会进一步显现,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还比较紧张,这些都将影响工业生产和企业效益增速的提高。
围绕实现第二产业增长预期目标,将进一步完善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规划的实施机制,努力提高园区(开发区)发展的质量,推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争取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临港重化工业、振兴装备制造业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以品牌为纽带,推动企业联合重组,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三产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2%。各地把服务业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服务业发展目标和重点,出台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举措,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受这些因素综合影响,今年第三产业将保持较快增长。
围绕实现第三产业增长预期目标,将着重抓好商贸流通、房地产、金融保险、旅游、文化产业等服务业的发展,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加快培育信息、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与现阶段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服务消费产品,促进农村服务业加快发展。
(三)关于三大需求的预期目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3%以上。“十一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的启动建设年、投资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土地农转用指标提前预安排、开工率的考核等都将为我省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健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但防止投资膨胀反弹仍然是国家今年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重要任务,这将使投资规模保持在比较合理的水平。
围绕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预期目标,将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继续实行“有保有压”的政策。努力做好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的保障工作,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进一步改进招商方式,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对外招商,吸引更多的国际跨国公司来我省投资,争取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金额达到80亿美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实际增长12%以上。近年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大社保体系建设力度加大,消费热点进一步形成,将促进消费继续稳定增长。但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够健全、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将会制约城乡居民消费加快增长。预计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去年的增长水平。
围绕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预期目标,将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以扩大就业和加强工资管理为重点,促进城镇中低收入者增加收入;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水平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培育和扩大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继续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
外贸出口预期增长15%以上。外贸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完善、中欧及中美达成纺织品贸易协议等都将促进外贸出口的较快增长。但国际贸易摩擦增多、我省出口产品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等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预计今年出口仍将继续较快增长,但增速会有所放缓。
围绕实现外贸出口增长的预期目标,将提升纺织、服装等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商品出口。着力提高加工贸易的加工深度,继续推进大通关建设。建立和完善贸易摩擦防范应对机制和政策体系,增强应对贸易争端的能力。
(四)关于价格总水平的预期目标
连续两年粮食增产,使粮食供需状况明显改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对价格上涨的推动作用减小;原材料价格上涨趋缓,翘尾因素影响减弱,这些因素将减少今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但石油价格高位波动并不断向下游传导、政府提高公共产品价格压力增大、“禽流感”等重大疫情的发生等对稳定物价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目标控制在3%。
围绕这一价格调控目标,将加强涉农价格和收费监管,促进农民增收减负;积极稳妥地推进电价和天然气销售价格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改革;研究制定全省城乡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政策后所对应的具体收费管理办法,继续推进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规范住宅销售、房地产中介和物业服务收费行为,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价格问题。
(五)关于城乡居民收入的预期目标
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和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等措施将增加城镇居民收入。但考虑到“十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1.3%,基数较高,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较大,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实际增长6%的预期目标安排。在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继续提高等因素的作用下,农村居民收入将保持一定增长。但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依然存在;自然灾害频繁等因素,都将对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今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按实际增长5%以上的预期目标安排。
围绕实现城乡居民增收的预期目标,将继续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大失业人员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继续加强化肥、涉农收费和价格的监管,减轻农民负担;加大效益农业发展力度,增加农民来自种养殖业的收入;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60万人,其中转移就业培训60万人,转移就业率达到60%以上,进一步提高农民非农就业的收入。
(六)关于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预期目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期控制在4.5%以内,新增城镇就业人数预期55万人。今年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政府将会更加强化就业服务和加大失业调控的力度,继续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完善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多形式开发就业岗位,这些都将带动就业人数的增加。
围绕实现就业预期目标,将继续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快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预期增加30万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预期增加40万人,城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人数预期增加30万人。将努力依法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加大高风险行业和进城务工农民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作力度。研究出台乡镇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指导意见。建立健全26个经济发达县市养老保险扩面保面的长效机制,完善对13个基金支付困难市县的考核激励办法,大力推进“促中间”扩面工作;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研究提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意见。加强对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长效机制,努力使社会弱势群体及时享受到低保、医疗等社会救助。
(七)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预期目标
我省流入人口增加较快,去年净流入人口142万人,预计今年净流入160万人左右,今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期目标安排5.22%。。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将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不断增强对科技等高素质流动人才的吸引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八)关于资源节约和生态建设的预期目标
去年我省的综合能耗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左右,“十一五”期间要在此基础上实现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5%左右的目标需要继续努力。从今年开始将扎实抓好目标和任务的分解落实,加强监督考核,争取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左右。今年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预期目标安排57%,比上年实际提高2个百分点。
围绕这些预期目标,将继续贯彻落实生态省建设的目标任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991行动计划”和“4121示范工程”,广泛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继续实施“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坚决关停整治不力的重污染企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广畜牧养殖小区模式,全年力争建成畜牧规模生态养殖小区30个。继续改善八大水系源头地区的环境状况。
为顺利实现2006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我们将切实推进以政府职能转变、增长方式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按照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要求,营造我省体制机制新优势,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为此,将进一步抓好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高度重视完善改革的工作机制。根据改革工作的要求,排定今年要深化推进、启动实施和深入研究的工作计划。对于投资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中介组织改革等需要深化推进的改革,将周密组织实施,加快改革进程,切实抓出成效;对于规划体制改革、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公用行业体制改革等亟需启动实施的改革,将精心设计方案,认真制定政策,切实迈出实质性步伐;对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配套改革、建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机制等必须着力深入研究的改革,将加强调研,提出对策建议,切实作好改革方案的准备和项目的储备。
三、2006年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体的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2006年“五大百亿”工程计划投资760亿元;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安排120项,计划投资920亿元,建成投产50项。
(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能源项目。新增电力装机600万千瓦,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810万千伏安,输电线路880公里。建成或部分建成国华宁海电厂、大唐乌沙山电厂、浙能兰溪电厂等项目,建成50万伏九龙、舜江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加大杭甬天然气输气管线的建设力度。
交通项目。建成申苏浙皖、杭徽和杭新景、台缙高速公路部分路段,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公里以上;建成通村公路12000公里;完成沪杭、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400公里。加快温福、甬台温等铁路项目和杭州湾跨海大桥、诸永等高速公路项目以及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二期改造、舟山煤炭中转码头等项目的建设。
水利项目。争取建成浦江仙华水库、衢州塔底水利枢纽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浙东引水、金华九峰水库等项目。加快千库保安和千万农民饮用水一期工程建设,全年加固小(二)型以上水库200座,改善145万农民饮用水水质,解决15万农民饮水困难,城镇集中供水设施覆盖农村人口新增100万人。
(二)先进制造业及信息化项目建设
先进制造业项目。建成三菱大榭PTA项目、金华青年汽车年产5000辆重型卡车等项目;加快建设中远船务舟山大型修船基地二期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浙江吉奥年产20万辆轻型客车、杭氧空分制造设备迁扩建等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组织实施以软件、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重大专项为重点的国家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建成浙江兰亭高科高性能聚合物改性沥青材料等项目;加快UT斯达康年产700万台移动通信终端等项目建设。
信息化项目。建设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推进人口、企业、地理空间与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与共享,加快财政税收、环境保护、防台抗洪等关键业务系统建设。积极推进数字社区建设,加快数字电视及市民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50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0部/百人,新增互联网宽带用户数80万户。
(三)科教文卫体项目建设
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和完善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试验基地,争取新增2家;争取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20家;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孵化器和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分别新建3-5家和8-10家。
文教卫体项目。基本建成西湖文化广场、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继续推进杭州小和山高教园区、浙大紫金港校区建设,加快一批职业教育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完成农村中小学校54万平方米学生宿舍和26万平方米食堂改造。推进省疾控中心主体工程建设,新开工建设金华市等8个市县和建成景宁等7个市县疾控中心和传染病医院项目。加快建设省体育运动训练基地和黄龙体育中心二期工程。
(四)生态环境和循环经济项目建设
生态保护和循环经济项目。计划全年封山育(护)林2850万亩,人工造林30万亩,新增城市绿地45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平方公里。建设万里清水河道2000公里,累计建成9000公里。
城市污染物处理项目。开工建设文成县城等污水处理项目,加快建设磐安县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等项目,建成富阳八一污水处理工程、慈溪污水处理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丽水垃圾处理工程等项目,建成玉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等项目。全省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50万吨,新增城市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5000吨。
(五)帮扶致富项目建设
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项目。建成龙(游)丽、丽龙(泉)高速公路部分路段。加快衢常铁路项目建设。全年完成下山脱贫5万人。改造和铺装欠发达地区通村公路3000公里,全省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0%,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80%。
山海协作工程。引导发达地区和企业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产业扶持的力度,争取签约合作项目300个,项目资金到位30亿元,新增劳务合作人数2万人。
今年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体的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需要进一步完善重点建设与土地、资金等供给的联动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积极做好重大项目前期的政策处理和服务工作,积极做好重点项目实施中稀缺生产要素和紧缺原材料的供应协调工作,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项目实施的督查力度。进一步组织开展人大代表视察重点工程活动,积极落实推进重点工程立功竞赛活动,加强新闻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支持重点建设的良好氛围,努力为重点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