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十五六年前自己还在学校时,从来没听说过什么“情人节”,那年头校外刚刚开始出现零星的“圣诞节”活动,系领导还特意告诫不得参加,何况“情人”,而且“节”乎?其实,当年即使我们知道并且被允许玩情人节情调,也玩不起来,很简单,就算有情人,也没有钱。真是够土的,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把“情人节”当成与自己有关的一个日子,而时尚的女性当年比较喜欢说那个英语发音“瓦伦汀”。那时候无论男女,对于情人节普遍缺乏敏感,商家也没有大做文章。毕竟,那不是一个消费主义时代。
温度在慢慢上升。许多人开始把送玫瑰花和巧克力,当作情人节这一天的常规功课。那一天的玫瑰花总是贵得离谱,但硬是有许多傻小子硬着头皮买下,于是街头常见少男少女手捧一束甚至一枝玫瑰的景观。早些年,偶尔听到谁谁谁收到过九百九十九朵甚至一卡车玫瑰这种事,但肯定不是在情人节这一天。据说也有女孩子互相攀比当天谁得到的花多。总体上,这还是一个“花”样年华的“简单爱”阶段。
随着这个节日深入人心,商家的促销力度也越来越大,而前提是年轻人身上的钱也多起来了。必不可少的,出来许多节日里的节目。送了花以后,更多的男士开始送香水和别的东西。据统计,情人节这一天香水销量比平时多出一大截。然后就是吃“烛光晚餐”、看“娱乐大片”之类的。还有的酒店推出“玫瑰花卧室”、“双人玫瑰浴”这种费用上千元的玩意儿。到这时候,情人节已经渐渐成为一种“爱情大餐”式的消费文化。(吴志翔)
商场从商业到文化
2000年是沈珏进入杭州大厦的第一个情人节。一连几天,就有不少女性消费者到沈珏所在的DUR-BAN男装柜台准备情人节礼物,大多是皮带、领带、袖扣以及皮夹等小件,价格大多在一两千元。
一年之后,沈珏进企划部,那一年情人节当天,在商场A楼门口搭起的临时舞台上,沈珏还充当了一回临时主持人,当年商场举办的“甜言蜜语说出来”这个现场主题活动,是鼓励人们上台大声说出自己的情话,以这种方式来过情人节。
基本上没人愿意这么大胆地在公众面前表露自己的心迹,看热闹的不少。活动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主持人和台上大大的心形木头箱做伴。“当时的人都很怕难为情”,沈珏记得。
“其实那时商场已经开始重视情人节的营销了”,办公室里更资深的同事帮忙回忆,1997年1998年的时候,情人节的概念刚刚导入商场,促销活动上只停留在最浅层次,如购买商品送玫瑰、送巧克力什么的,商场也没有想过情人节的消费会火爆起来。到沈珏进入企划部的时候,杭州大厦的情人节促销已经从单纯的被动转为主动式,如把一些品牌的情侣装打折出售来吸引更多情人节消费客流。
沈珏的案头还保留着几年来的促销方案记录,像2003年情人节,商场的促销主题是“甜蜜情节”,购物满200元送玫瑰巧克力、情人佩饰等;畅销礼物精品也登上了广告。“商场逐渐从单纯的商品营销转变为文化营销”,在商品促销的同时开始挖掘节日的文化内涵,引导消费者自己发现新的东西。像2004年的情人节前夕,杭州大厦和青年时报合作举办了浪漫情话征集活动,这一年参与的人非常多,收到短信、邮件、来信及传真超过了1000条,表白也一个比一个地大胆热烈。
情人的情有西湖的味道
玫瑰的味道就是情人节的味道吗?
1997年情人节,当我花9元钱从县城惟一的花店买了九朵玫瑰花儿递到翠儿手里的时候。那一刻,两人觉得很甜,那是“真”的味道。
7个月后,翠儿登上了前往北京读书的列车,而我去了另外一个城市高考复习。临别的礼物是互相在对方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两年后的情人节,当我不远万里跑到北京给她送玫瑰花,她介绍我认识她的新男朋友。她说她发现自己更爱他。眼泪滑落嘴唇,味道有些青涩。
那么,是钻石的味道吗?
2002年,在朋友聚会上,我看见了娟,第一眼就有把硕大钻戒戴在她漂亮修长手指上的冲动。但在更长的时间里,当她看中专柜里的名牌皮包时,我只能带她到大小市场“淘宝”。一年以后,我成为公司的中层,口袋里的钱除了付房租还够买一个钻戒的钱。情人节那天当我拿出钻戒希望它能代他圈住她一辈子,她的眼光中一片幸福。三个月以后,她和一个老板结婚了。她说,她也爱我但不想一辈子都在等待中。
恋爱中的男人最喜欢承诺,恋爱中的女人最相信承诺,都以为会有永远。其实永远太远,承诺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