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精神是人类文化的最高表现,是凝聚人类社会、推动人类前进的重要力量。人类的精神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一方面随着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域的差异,表现出强韧的稳定性和文化多样性;另一方面,各种不同的文明精神也总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浙江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世代传衍,历久弥新,始终激励着浙江人民励精图治,开拓创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新时期新阶段,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与时俱进地丰富发展浙江精神,进一步激发浙江人民的创造热情,开辟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
浙江历史名人与当代“浙江精神”
浙江地域人文积淀深厚,历史文化名人辈出。在浙江数千年区域文化发展、演化过程中,涌现出了大禹、越王勾践、范蠡、王充、吕祖谦、陈亮、叶适、王阳明、黄宗羲等历史文化名人。这些人物尽管处在不同职业、从事不同枝桠、成就不同伟业,但他们的作为、业绩、精神背后却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他们的思想观念、精神品格、文化价值呈现为共同的区域人文印记,深刻影响着当代浙江人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精神风貌,为当代浙江精神注入了深层次的文化因子。
大禹治水。《史记·夏本纪》有记载:帝尧之时,禹奉命治水,“劳身焦思,以行七年”,“三十未娶”,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努力,才完成治水的伟业。大禹精神集中体现了浙江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求生存、求发展的坚强意志和历代杰出人物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勾践不忘俯首称臣于吴国之耻,将苦胆挂在门前,外出回家都要品尝苦胆以磨炼意志。经过20多年的努力,勾践终于卷土重来,打败了吴国夫差,灭了吴国。勾践刚健有为、不畏艰难、勇于拼搏、忍辱负重的自强精神,深刻影响了历代浙江人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
方孝孺,明台州宁海人。他威武不屈、拒不草诏、凛然赴死的壮举发生在明初“靖难”事变中。鲁迅先生对方孝孺十分推崇,认为在他身上体现了“台州人的硬气”。今天浙江人不畏艰难、奋起抗争、充满韧劲的性格特征,也可以从方孝孺精神中找到痕迹。
王充,东汉杰出的思想家、文学评论家。王充个性张扬、不苟陈规、勇于创新、包容万象又耿直顶真,毕生都致力于批判陈说旧论。在《论衡》一书中,他批判了对各种天神鬼神的迷信及其禁忌,认为天地日月星辰都是自然物质。他不苟陈规的创新精神、不同流合污的叛逆态度以及独树一帜的思想,都给历代学者寻求思想解放和创立新说以深刻的启迪和反思。
王阳明,学者称阳明先生,余姚人。他强调学术的主体性、思想的创新性,主张学问贵在“自得”,成一家之言。同时他的思想不保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比在此之前的宋明理学具有更广泛的思想来源,从而最终形成了完整创新的心学体系。他还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孔孟儒家思想,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强调个人的能动性,提出“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黄宗羲,明清时期“经世致用”新学风的开创者。在批判朱理学“束学不观,游谈无根”的基础上,他大力提倡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之学,这种功利主义思想对浙江人文精神的品格产生了深远影响。经世致用思想对当时的浙东经济和文化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传统自然经济通往近代的商品经济架起了桥梁。
吕祖谦,在学术上以“杂博”著称,打破了各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采取了“泛观广接”,“未尝倚一偏,主一说”的居中持平态度。这种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作风和求真务实、严谨扎实的态度,有助于浙江文化得风气之先,形成开放型、创新型的思维模式。
范蠡,春秋末年政治家、大商人。他帮越王洗雪了会稽之耻后,易名换姓居于陶,开始了商业经营活动,被当地世人推崇为“陶朱公”。范蠡信奉“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对诚信的恪守,正是范蠡商业实践追求的道德境界。范蠡积累了财富,又散赠贫者,真正达到了“人富而仁义附的境界”。
胡雪岩,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光绪四年,他在杭州建成庆余堂药店,奉行诚信经商的道德准则,春行“采办务真”、“真不二价”和“戒欺”的经营理念和商业伦理。依靠诚信,“胡庆余堂”的声名远播。
(摘编自《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作者:省委宣传部调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