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
核心提示
从去年10月份开始,一种从湖北引进的“掉渣烧饼”在杭城烧起了一把火。短短几个月间,各种打着“土家饼”、“掉渣香”等招牌的烧饼店在街头巷尾遍地开花。这种两元钱一只的“中国披萨”饼以它浓重的孜然香勾起了众多消费者的食欲,买饼要排队,一天能卖3000个,俨然一个“烧饼神话”。
然而,由于大批小饼店的盲目跟风和消费者从众心理的减退,狗年到来之后,“掉渣烧饼”却没有了往日的风光。
由热到冷,掉渣烧饼的好日子仅维持了短短几个月。
这一家与那一家生意差很多
昨天,杭州的最高气温高达20摄氏度,然而王琦的生意,却没有像天气一样回暖。王琦是秋涛路上一家掉渣烧饼店的老板。
煦暖的阳光斜落在店门口,几个员工无精打采地呆望着店外的车水马龙,招牌上“珍珠奶茶”4个字还依稀可见——4个月前,趁着掉渣烧饼风行杭州,王琦把自己的珍珠奶茶店改成了烧饼店。
“听说望江门有家卖烧饼的已经关门了,还有秋涛路上也有一家关门,原先是卖珍珠奶茶的。唉!烧饼店开得太多了。”王琦这样分析烧饼店没落的原因。
与此同时,文一路的“掉渣烧饼店”及市区黄金地段的几家烧饼店,生意仍然不错,偶尔仍有排队现象,只是排队的时候比过去少了,队伍也不如几个月前那么长。
“武大郎烧饼”建国路店,刚刚开业的头一个月(去年12月下旬至今年1月下旬),是烧饼最热卖的时候,每天能卖1200个以上,最多的一天可以卖出近2000个。现在烧饼的售量已经下来,稳定在平均每天1000个左右。
建国路“土家掉渣儿烧饼”负责人李吉说,现在他的店每天的销量在700-800个左右,而高峰期能卖1200个,销量缩水了三分之一。
李吉分析说,现在人们对烧饼的新鲜好奇期已过,加上春节食品丰富、学生刚刚开学以及一些不正宗的烧饼坏了名声,使消费者对掉渣烧饼的态度从热捧到不以为然。
建国路上,在“武大郎烧饼”和“掉渣儿烧饼”之间还有一家烧饼店,在该店购买烧饼的人明显少于旁边两家。该店原是一间面馆,老板看到旁边两家烧饼店生意闹猛,紧随其后,在边上腾出门面卖起了烧饼,分流到一部分客人。据了解,目前该店每天销量在300个左右。
记者与顾客交谈后发现,目前仍在排队买烧饼的顾客主要原因是“味道还可以”,但许多顾客表示,“也没有好吃到要排队买的程度”,“如果要等很长时间就干脆不买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顾客群体渐渐集中到几家地段好、口味好的店铺,而味道“不怎么样”的烧饼,已经无人问津了。
这一口与那一口不是一个味
“掉渣烧饼”此前之所以能风行杭州,首要原因当然是味道不凡。肉末加上蒜茸调配出来的馅,加入花椒,入口便有麻辣鲜香的口感,符合时下流行的麻辣口味。
掉渣烧饼的广告词上写着,这种烧饼“油而不腻,口感柔和,入口即融,鲜香可口”。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吃过烧饼的人对烧饼口味的描述大相径庭。有人说“咬起来脆脆的,饼渣会掉下来”,有人说“软软的,老远就闻到一股很重的孜然味道”,有人说“一般,很硬,干巴巴的,就是肉好吃”,有人说“太油腻了吃不下一整个”……
难道是各人口味不同?细问之下记者发现,他们是在不同的烧饼店买的烧饼。由于挂“掉渣”牌子的烧饼店太多,许多消费者分不清谁是正宗的,最后就以口味和店址来区分。一名据称尝遍上海、杭州多家店铺的烧饼的食客在网上发帖子称,某某路上的那一家做的烧饼最难吃。一名常在耶稣堂弄买烧饼的陈大妈,特别喜欢向一起排队的人逐一讲述从香积寺路到孩儿巷的烧饼店,哪家做得好,哪家做得不好。相对缺货策略造就“烧饼神话”
去年年末,这种圆圆大大、表面撒了肉末孜然粉的烧饼现身杭州街头,名为“掉渣烧饼”,别号“中国披萨”,每只售价两元。配合“掉渣”这一形象,店主每卖一只烧饼都要赠送一只纸袋,能把掉下来的饼屑一网打尽。事情虽小,然而它带来的方便却是显而易见的。烧饼一出,杭城风行,迅速成为学生、家庭主妇,甚至是小资白领的热门食品。文一路上出现排队买烧饼的现象,有人形象地称为“20分钟+2元钱=一只烧饼”。据统计,当时生意好的店面一天可以卖出3000多个烧饼。
这股烧饼风是去年上半年开始刮的,由我国的西部逐渐向东扩张,先后横扫包括重庆、成都、武汉、杭州等几十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