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全村的人早日富起来,是郑九万的最大心愿。这个心愿仍然魂牵梦萦。在病床上,郑九万还想着村里那条通往山外的路和乡亲们脚下的那片热土——
修条山路,通到村外去
直到郑九万累得病倒的前一分钟,他还在想着村里那条通往山外的盘山土路。在病倒前的一个星期,这条机耕路的土方工程刚刚完成,为给工人结账,郑九万连续4天4夜没有好好睡过觉;甚至在郑九万经历了第二次大手术,苏醒后的第一句话也是:“村里的路怎样了?”
在后来的采访中,这条在山外人看起来不起眼甚至是相当糟糕的机耕路,被村民们屡屡提起,他们说,这是九万支书最挂心的一件事。
没有路,是这个村通向外面世界、脱贫致富的最大障碍。村里的孩子到山下乡里读书得沿着羊肠小道走上近一个小时,村里出产的优质西瓜、高山蔬菜运不出山外换不成现钱。5年前,刘良村试种了二亩地西瓜,可是等到收摘的时候却一只都没能运到山外,西瓜在人们肩扛手提翻山越岭的过程中一只只摔碎了……看到这些,郑九万斩钉截铁地说:“这条路一定要修好!”
2001年,对于这个小村来说,庞大的筑路工程开工了。路修了很久。郑九万从上级部门争取到一半修路经费,然后和村民们一起,自己出工开山炸石筑路,做义务工补偿施工单位工程款。郑九万把在外地打工的两个儿子召回来,一起上了工地。一天,正和几个小伙子抬石头的郑九万突然整个身子僵住了,直也不是弯也不是。小伙子们忙抱住他按摩腰部,按着按着,有人掉泪了,他们看到支书的腰上还贴着膏药!
2003年,一条四五米宽的机耕路终于通向了山外。虽然这条路崎岖难行,但是它毕竟打开了山村的一扇致富门。有了这样的路,山下的农用运输车就可以进山了;有了这样的路,村里的农作物就可以运到山外了。路修通了,过去没有人要的毛竹涨到了每百斤18元,柿子从原来的每斤5角涨到8角,村里的种植业收入这两年每年以30%的增幅增长。
山路联进了乡际公路体系,成为康庄工程的一部分。郑九万特意带着我们来到修路现场,他的“修路脱贫”计划又有了新的构思:把机耕路再延伸3公里,直接通到红柿种植基地。这样农用运输车便可以直接开进基地收购柿子了。
讲求效益,作物换个法子种
2005年12月7日,郑九万出院回到后九-村,身体还没完全康复,他就与村民们忙开了,开始商讨起2006年高山种植业的发展计划。
12月11日,村里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就建立红柿基地听取意见,全村村民一致同意对村子四周的荒地进行开发,建立200亩红柿基地。
12月29日,村民代表大会又一致通过建立70多亩青椒基地的建议,不少村民已经开始购买青椒种子。郑九万带领村民试种的10多亩青椒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等于给村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而建立这些农业基地,郑九万花费了不少心思。
1995年,郑九万看到高山红柿个大、味甜,很受市场欢迎,就和村两委会成员研究引进和开发红柿基地。但村民们不懂行,不敢种植,郑九万就自己带头试种,如今村里已有40多亩柿子树,今年很多人家一下子增加了2000多元的收入。
成功给郑九万带来了更大的信心。2002年他带领村民进行乌牛早茶叶试种,目前已发展到50多亩,增加农民收入130元。2004年郑九万又挨家挨户劝说村民要发挥本地土壤气候的优势,引种青椒等高山蔬菜。刘松武说,他在郑支书多次软磨硬缠下栽种了2分地。郑支书从代买品种到技术指导一手全包了,2005年全村的40多亩青椒地喜获丰收,各地客商来到田间地头抢着收购,他也收获了一千元。“要是不听书记的,我种地瓜只值那么百把块呢,真后悔去年种得太少了,今年我要种个一二亩地。”他说。
这些年来,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结果,是使全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2002年人均收入1965元,2004年人均收入2203元,2005年人均收入达到2532元。
支书梦想,没有终点……
生产搞上去了,村民们的生活就应该得到相应的改善。从担任村支部书记的那天起,郑九万就立誓改变村子的落后面貌,改善村民生活。
在郑九万病倒前,他的村庄发展计划上,还有这样一些具体而实在的打算:
农田用水和生活用水还是紧张,三面光水渠今年无论如何要想办法修好;
建一座生态厕所,让露天茅坑成为历史;
拉一条有线电视网,让村民们看上清晰、丰富的电视频道
……
病愈出院后没几天,郑九万便出现在村“两委”会议上,和大家商讨着这些计划的实施。
元宵那天,离开后九-村的时候,村口空地上的一堵土墙被铲车推倒了,这里将开始兴建一座村综合楼,村里将拥有文化活动中心、老人活动室和党员活动室,这是后九-村以前从没有想过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