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整治
村子就是我家 整洁还靠大家
这个村是从3年前开始进行环境整治的。把过去的“天然垃圾场”变成“花园”,这也是所有村民的心愿。
小强说,3年前,村里有个在上海做生意的李先生把几个客商请到了家里,想请他们吃个饭,顺便把生意也谈了。然而,那几个客商进了村之后,就一直捂着鼻子,一个劲儿地说“太脏了,受不了”。不到半个小时,他们就嚷嚷着要走,李先生准备好了一桌饭菜,可是他们都说没胃口,到眼前的生意就这样“黄”了。
李先生觉得不甘心,和其他几个村民聊天时,发现大家都有类似的感受——很多在外村的亲戚都不喜欢来担山做客,逢年过年,一些村民请外村人吃饭,也都把大伙儿叫到上虞市区的饭店里。
“这样下去可不行,我们村可是臭名远扬了。我们又不是没钱,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村子弄得好一点呢?”很多村民提出了这样的想法。一位去过新加坡的村民陈先生说:“我太羡慕新加坡人了,人家这么多人的城市都能建成花园的样子,我们的家乡就一个小村庄,为什么就不能成一个花园村呢?”
几个村民的意见终于让全村人产生了共鸣,大多数村民都去过外面的大城市,他们盼着一改担山“天然垃圾场”的恶名,让担山也成为一个花园。
很快,村貌整治工作就开始了。在对整个村庄的治理中,最难的是河,河水已经非常臭了。村民们想办法在河的两头筑坝,把所有的河水和垃圾都清空,工具不够,村民们就拿出了自家的水盆来舀河水。在清空河水后,他们把河道进行了疏通,再引入上游的清水,好不容易,一条崭新的河终于出现了。
在净化河道的同时,担山村民也开始了道路、山头垃圾的清理,并开始加强绿化。担山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周新苗对记者说:“近几年,村里已经投资200万元对村内的3500米河道进行了砌石护岸;投资70万元对村内道路两边实现了绿化、亮化并安装了30余只公益宣传灯箱;投资50万元建造凉亭、垃圾箱、垃圾中转站等等……现在,这儿再也不能叫‘天然垃圾场’了,而是一个十足的花园了!”
村子整治干净了,但由于长期的习惯,很多村民随地丢垃圾,随地方便的毛病并没有彻底改变。没过几个月,地上又开始有了垃圾,河水又有些脏了。这时,包括小强妈在内的一些村民意识到,如果不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不加强环境的维护,用不了多久,这个村又会像以前一样。于是,他们开始自发组织人手进行环保监督,看到有人随地乱丢垃圾,就上去劝说,告诉他们“这儿是自己的家,大家都要去爱护”。一些原本卫生习惯不太好的村民,在他们的劝说下,都觉得不好意思再乱丢垃圾。到现在,基本上所有的村民都能做到把垃圾装袋丢到垃圾箱了。
新闻链接
浙江农村经济发展迅速,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6660元,连续21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但农村环境“脏乱差”,村庄布局“杂乱散”,以致“只见新房难见新村”。2004年,浙江省制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计划用5年时间全面整治一万个行政村,并把其中1000个行政村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示范村。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说:“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是浙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缩小城乡差距,营造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的战略举措。”
为此,省财政拿出6147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补助规划编制,全省77个应编规划的县市区已全部完成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并批复实施。依据规划,浙江公共财政资金加大对农村投入,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占村庄整治建设总投入约1/3。
在改善农村硬件环境的同时,浙江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已覆盖2/3的农民。通过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扩面等办法,使各地农村教育条件得以改善。目前,浙江已有5060个村庄完成整治,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480个。“十一五”期间,全省将有60%以上、占发达地区80%的村庄面貌得到整体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