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月22日、2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第一套“中国之声”《中国农村报道》节目中播出了由中央台记者赵勇、陈淦、陈瑜艳、邱晓红采制的,以《新农村建设看长兴》为题,全面反映我县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专题报道。本网经整理后,现将文章刊登如下,以飨广大读者。
上篇:新观念催生新收成
雄踞江苏、浙江、安徽“三省通衢”地位的浙江省长兴县,依托“长三角”的中心位置和经济强势发展的有利机遇,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以城促农,实现了跨越式协调发展。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长兴县实现财政总收入17.5亿元,年平均增长40.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07元。据全国百强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最新测算结果,长兴县在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中由两年前的107位跃居第51位,两年名次上升了56位,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县(市)之一。
探寻长兴县在浙江省快速崛起的奥秘,我们首先把目光聚焦到长兴最贫穷的地方——泗安镇,这里曾被人们称为浙江的“大西北”,贫困户最多的凤凰村是我们的第一站。鱼塘承包大户桂新忠在新盖的楼房前热情地和我们打着招呼。他对我们说,现在,特别是最近几年,靠了党的好政策,村里发展得很快,村民们都富起来了,现在每个大人1万多元收入的目标都能实现。旧房子全部改成了新房子,家里冰箱、洗衣机等电器也一应俱全,像他们全家一年的收入最少有5、6万。谈到从前,他说,过去这里是浙北最苦的地方之一,生活水平很差,像他们家每年都超支。
的确如此,凤凰村曾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它所在的泗安镇也是长兴县最贫穷的地方,许多农户家的年收入还不足千元。地处偏僻、地域广、外来人口多,无疑是导致泗安镇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这里致贫的根源更在于当地农民“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陈旧观念。泗安镇党委书记高胜华形象地告诉记者,以前在走访村的时候,曾经有一些农户的家门口有一幅对联,竖批是:12345斤油,678910斤肉,横批是照样过年,这充分说明当时农民小富即安的思想非常严重。
不能让泗安镇再拖长兴县的后腿。长兴县委、县政府领导理顺思路,县委书记邵毅提出,长兴想做龙头,必须突破泗安,打开瓶颈,均衡发展。邵毅对记者说:“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抓区域平衡,主要是要抓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第二是农业的产业化,第三是工业平台的打造,第四是小城镇建设的扩容。”
长兴县从泗安镇入手,转变观念,发展工业,以工补农,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农民创业致富,快速摘掉贫困帽子。从2003年年底开始,泗安镇在县财政的支持下开展招商引资,规模以上企业由开始的一家,到2005年底发展到已拥有服装、机械加工企业30家,其中香江服装城一家企业就吸纳农村劳动力4500多人,镇财政收入近2000万元,农民存款突破3.3个亿。邵毅说:“县财政三年中转移给泗安镇3200万元,主要用于扶持工业平台建设和小城镇的扩容,经过将近3年的实践,这个地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外的、香港地区的有好多都来投资,成为一块投资的热土,农民的收入迅速地增长,年均增长超过14%,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我们是做到了起好步、开好局,奠定了一定的建设基础。”
跳出农业抓农业,长兴县把农村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由政府买单培训后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仅去年,长兴县参加各种就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就达27000人,其中有22000人成功地转向“长三角”第二、第三产业,有400多人被选送到日本、新加坡等国研修,160多人输送到韩国企业。在长兴县最早建立的一家农民培训基地——林城镇劳务外派培训基地,记者见到,农民们正整齐地坐在一排排缝纫机前,认真地在听老师讲解服装加工的要领。一名女工告诉记者,村里基本上一小半人都在这里培训过,培训的费用是免费的,有些远地方的妇女他们还用车子专门接送。该培训学校董事长叶玉琴介绍说,这家劳务外派培训基地创立3年来,已培训劳动力出国1000多人,转移劳动力1500多人,2000多人分布到全国各类大中小企业工作。叶玉琴还说:“基地培训主要是国内外接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里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现在已经开设了服装专业培训、电子专业培训、木工、泥工专业培训等工种,总共有10多种工种的培训。一般是20天到一个月的短期培训。”
采访中,长兴县县长刘国富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收入。说起长兴怎样打造“长三角”的蓝领培养基地,刘县长津津乐道:“每年财政拿出500万,从去年开始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我们采取两步走,一个是对未来的农民让他们去读技校,我们和德国、马来西亚等国合作,对未来的农民进行培训,同时对现职的农民进行培训,和乡镇一起进行考核,提高他们劳动力的附加值。第二个是跳出农业抓农业,把大批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这样土地留下来进行集约发展,他就可以发展一些高效农业了。”
依靠科技优势,发展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是农民增收的基础。长兴县作为浙江省的农业大县和粮油大县,2004年开始启动农业“510”工程,着力建设吊瓜、人造林、特种水产、花卉苗木和商品蔬菜等五个十万亩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政策扶持、科技指导、招商引资、“外引内育”,长兴县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01家,带动农户4.7万户,带动种养基地13万亩,目前观光农业群落已经崭露头角,闻名于世的“中国银杏之乡”、“中国栝楼之乡”和“中国青梅之乡”成了近几年长兴县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靓丽的新“名片”!刘国富说:“发展效益农业,我们传统的种植结构得到了一个全面的改善,但是在效益上还没达到真正让农民富裕的要求,比方说拿我们的吊瓜来说,农民增收很好,但是一亩的受益也只能是一万元左右。去年财政对农民发展效益农业贴补1500万元,在全县上下兴起了发展高效农业的高潮。”
依托浙江大学生命科学教学科研基地,长兴吸引59位大学教授、200多名博士、硕士搞珍稀植物繁育,每年最少有3到5项科研成果孵化并在当地转化,辐射全县7万亩苗木基地。2005年,长兴苗木销售额达3亿元,成为长兴农民致富的“摇钱树”;原先5块钱一棵的老梅树,通过与国外品种的嫁接,现在成了在上海、杭州各大主题公园都能看到、平均2000块钱一株的观赏梅。2005年,长兴县已形成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基地超过了40万亩,有7种农产品获浙江省农产品著名商标。通过基地、龙头企业和品牌,长兴县成功地把农民和企业、市场连接起来,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农民腰包也鼓起来了。
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江南名城——浙江省长兴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人为本,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村镇。经济的腾飞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风貌,如今生活在长兴县的农民在花园漫步,到超市购物,出门坐公交,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他们也像都市人一样,享受着老人集中供养,孩子进城读书的城市文明,跨越城乡间的鸿沟已不再是梦想,长兴真正成为人们安居创业投资的一片乐土,成了镶嵌在“长江三角洲”上独具魅力的“太湖明珠”。
当我们乘车缓缓驶进长兴县槐坎乡仰峰村,仿佛徜徉在世外桃源,花园式的小区,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每家农户的门前,路边随处可见修剪整齐的绿化带,几个年轻人正在村委会旁边的篮球场锻炼身体。正在自家院子自来水龙头旁洗衣服的村民王秀芳对我们说,原来家里洗菜、洗衣服都在山涧里,要跑很远的路,而且不卫生。现在方便了,自来水从上面的水库里直接过来,没有半点污染。仰峰村是长兴县乡村康庄工程的示范村,通过区域供水,全村的老百姓都用上了自来水,并且通过绿化、旧房拆迁、污水治理等工程,使原本的落后村改头换面。村主任告诉记者:“以前脏乱差是全乡有名的,垃圾随处可见,到了夏天苍蝇蚊子到处乱飞,通过这几年改造,环境好多了,老百姓素质也提高了。”去年村内撤掉露天茅坑60多个,建了污水处理池128个,现在通过污水净化处理之后,污水排放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大家认为仰峰村现在搞得好,我们也很荣幸,外面到这里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村主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