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别于短期投资参与国企改革不是“炒作”
在温州商团入京之前,各界就有议论认为,这是温州人继“炒房”、“炒煤”之后,又一次调转方向,转而进京“炒国企”。对于这种说法,北交所总裁熊焰在说明会上首先向媒体进行澄清:“国企不能炒,也炒不起来。”
他表示,此次推出的项目,涉及资金动辄几千万、数亿元。与“炒房”、“炒煤”、“炒油”这些短期投资相比,企业家购买的是企业的产权,国企改制进入和退出的周期很长,产权本身的流通性比较差,因此不具备炒作的条件。
周德文则从组团成员的身份入手,为温州商团排除了炒作的嫌疑。“与过去温州的一些考察团不同,此次参加进京考察的成员,全部都是真正在做实业的企业家。他们是靠做实业发家的,今后也将仍是他们的主要投资方向。”
浙江三科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熙文对记者表示,对于他们这些做实业的企业家来说,他们绝对不会愿意把资金用于“炒作”。“这样做会把企业的流动资金捆住,太不明智了。”
事实上,温州企业家早已不是第一次参与国企的改制。按照上海温州商会的不完全统计,近400家温州会员企业里,有近50%的企业参与兼并或收购了破产的上海国有企业;上海胜华电缆集团从1997年起先后收购、并购了“上海海新电缆厂”、“沈阳电缆厂”等国有大中型企业;温州兴乐集团在2002年、2003年斥资购买了安徽、江浙一带的多家国企。
周德文介绍说:“这些被收购的国企均没有出现炒作的现象,目前的经营情况都很不错。”
由于中驰财团之前涉及过国内房地产业,因此中驰财团董事郑志荣成为了媒体关注的人物。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温州人收购国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于国企原有业务来说,企业也许想炒的是企业所在的地皮。有一家北京国企的老总甚至在见面会上一再强调:“我们这两个项目,一个项目在三环之内,还有一个项目光占地就有3000多亩。”所有这些条件无非是想向温州企业家们传递一个信息——不管这个项目如何,地价说明了一切。
然而,就在大家都在猜测中驰此行的意图时,郑志荣却出人意料地把“绣球”投给了一个汽车记录仪的高科技项目。“中驰下属的一个东新密封公司和这个项目在业务上关联度很大,是属于企业的一个下游产品,而且具有国家法令背景的支持,我想回去之后组织一个专家团再过来实地考察。”
兴乐集团总裁虞文品同样对一些技术性、制造业项目表现出了极大兴趣,他表示自己要在北京多停留两天。“项目书上的介绍太简单了,我要带着技术人员去实地考察一遍,必要时也从侧面摸摸底。”虽然虞文品一直不愿透露具体的项目内容,但是他表示他看重的两个项目“一定与现在企业经营的内容相关”。
提升产业层次国企要素资源最具吸引力
“北京在我们的印象中总是高高在上的。如果不是北交所主动来温州推介项目,参与北京的国企改制我们想都不敢想。”周德文告诉记者,对于此次北京有关单位“放低身份”,来温州主动伸出“橄榄枝”,温州企业家是“又惊又喜”。
北交所总裁熊焰的一番话,则道出了北京方面的初衷。“温州企业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有活力的群体,它代表了活跃的民间资本。我们希望通过温州民营企业的参与,向所有民间资本发出一个信号,国企的大门正在向民企进一步开放。”
“出身寒门”,是诸多温州民营企业发家史中的一个共同点。靠着当年手工作坊加工式的小本经营,温州的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路打拼走到了今天。
与之相比,那些北京的国企在温州企业家眼中看来算得上是真正的“豪门”。国企特殊的身份,不仅使它拥有了不小的生产规模,而且还储存了大量丰富的研发人才、生产技术、市场网络,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众多温州民营企业无法获得的资源。
对于这些,上光集团董事长何光善心里自有一把算盘,他对记者说:“光利用北京国有企业原有覆盖全国的市场网络,就可以让企业的销售获益非浅了。”
因此,温州的民营企业急需借搭上北京国企改制“最后一班船”,对原有产业结构进行一次重组,以提升温州企业的产业层次。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认为:“北京国企向民资大门敞开,给急于提升企业层次的温州企业提供了一次合作的机会,是‘强强联手’。同样,我们也不能否定,北京国企通过这次联姻,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藤蔓经济”反哺温州向外扩张为了更好发展
“资本都是逐利的,哪里有钱赚就会流向哪里。”温州民资现在正在经历着这样一个外溢的过程。
有数据显示,现在每5个温州人中就有1个人在外地打拼。1998年至2005年底,温州对外投资性资金逐年上升,累计超过1000亿元。温州人在全国各地投资1800多亿元,创办的工业企业有18000多家。
然而,伴随着温州企业家在外地的不断扩张,温州本地的许多企业想得更多的是,积蓄力量,在产业层次上进行新的蜕变。
然而,李伟力同时也对记者坦言,要想完成这一步跨越,“尚待时日”。
目前大部分温州企业向外走的是产业扩张的发展之路,这条扩张之路基本上遵循两条原则,即“纵向一体化”和“横向关联化”。“纵”是指发展与原有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产品,追求从原材料生产到产品深加工的掌控;“横”则是发展那些可将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配套使用的各类工程项目。
温州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帮助温州企业把“触须”伸入各地的同时,把各地优秀的科技、人才、市场资源引入企业,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向外扩张,是为了本土更好的发展。”李伟力说,虽然目前无数的温州民资还在外溢,但是几乎所有的民企都把总部基地留在了温州本土,并且把总部基地作为企业提升产业层次的主要对象。
外流的温州民资就像是块茎上长出的无数条藤蔓,他们在外面吸收了氧料、水份、空气之后,又源源不断地把最精华的养料反哺给总部的“块茎”,这种发展模式,将有利于企业在高科技、高附加值等产品的研发领域中注入资金,使企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李伟力说,这或许是对温州商团进京更真实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