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到这事可能会引起中央重视,但没想到这么快……”瑞安市教育局局长叶耀国说———从媒体报道瑞安“阳光助学”遭遇困境,到国务院、教育部联合调研组开赴瑞安,只花了14天!
2月24日,一则由网络转载的《浙江瑞安“阳光助学”遭遇难题,教育界人士建议全国推行“教育助学凭证制度”》的新闻报道引起国家信息中心重视,迅速报送国务委员陈至立、国务院副秘书长陈进玉。
2月25日,两人相继作出批示,并送国务院、教育部相关领导。陈进玉在批示中指出:瑞安出现的问题恐怕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似需引起重视并及早采取应对之策……
3月7日,教育部向浙江省教育厅发出便笺,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办和基础教育司将联合赴浙江瑞安进行调研,要求做好协调安排。
3月9日,国家“两基”办专家正厅级干部吴宣文、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处副处长高学贵,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涤一行三人正式开赴瑞安调研。
这是一次高效率的政府运作。
但,瑞安的“阳光助学”究竟遭遇了什么难题?
到瑞安借读的外来人员子弟数以每年5000人的高速递增
新学期开学当天,瑞安莘塍六小校长季光荣早早来到学校坐镇。事实上,从开学报名前一个星期,季光荣就开始坐立不安。
这所占地面积只有4000平方米的学校,已经有17个班级,学生数超过900人。近几年来,每次开学,为了接纳毫无征兆、大量涌来的外来工子弟,季校长先后把音乐室、美术室、电脑室改成了教室。到2005年秋季招生结束后,学校老师的办公室、会议室,凡是能利用的屋子全都变成了教室。
果不其然,过了中午,所有班级的学生超过了50人,学校所有课桌椅都被排满。
面对黑压压一片眼中充满期待的外来务工人员,季光荣咬了咬牙,“不到60的班级继续收人,教务处带着老师去借桌子!”全校958名学生中,92%的学生是外来工子弟。
面对调研组时,季光荣无奈地表示,“不是不想收,实在收不了啦。”
开学那天,同镇的莘塍七小,校长郑建伟无奈地拒绝了几个迟来的外来工子弟家长的请求。在这个有16个班,913名学生的学校,教学用房全部坐满,人数最多的一个班超过了60人。而其中714名学生不是瑞安本地人。
这样的情况,在瑞安并非个例。根据瑞安教育局2005年9月的调查统计,全市有28所小学外来工子弟占学校总学生数的60%以上,这些学校中的绝大部分班级,学生数接近60人。
叶耀国介绍,从2003年开始,到瑞安借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数以每年5000人的高速递增,到2005年秋季,在瑞安市借读的外来工子弟数已超过3万人。甚至许多外来工,不仅送自己的孩子,还带来了亲戚朋友的孩子。
造成这一现象的一大直接原因是“阳光助学”行动。这项始于2003年的工程,大大方便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弟入学,并充分体现了教育公平。
阳光助学的实行,消除了外来工子弟在瑞安就读的门槛,相对西部,瑞安优良的教育资源产生了强大的诱惑力,并掀起了外来工子弟到瑞安就读的高潮。
到小学毕业时最初的学生一个都没留下
这样的高潮迅速给瑞安带来了巨大压力,首先是教育资源的压力,教舍、师资接近匮乏。
以莘塍七小为例,包括95元课本费在内,一个外地学生就读的费用为395元,享受教育助学凭证的外地贫困学生实际需缴纳0-175元不等。
叶耀国算了一笔账:按照每所学校1000名学生的规模来计算,每年瑞安增加5000名外来工子弟,瑞安就需要新建5所学校,再加上配备相应的教师,长此以往,即使财大气粗如瑞安者,也是吃不消的。
另外,许多工业区附近的学校,有些班的学生数甚至达到了70多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其次是学籍管理的问题,外来工流动性强,许多学校每年转校学生上百人,而其中90%以上不办理任何转校手续,给学籍管理和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在莘塍六小,这学期一开学转学的学生就有114人,而转进的学生也有142人。一位老师将同一个班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在学生毕业时他突然发现,原来一年级的学生一个都没有留下。
“一个外地学生到瑞安就读,至少要一年才能完全适应,如此频繁的转学,对学生本人的影响也非常大。”叶耀国表示。
一边是教育资源接近饱和,一边是大量外来人员子弟就学难,怎么办?
这不是瑞安一个城市的事
这是涉及全国教育的大问题
一方面是解决外来工子弟就学问题的大政方针,另一方面是严峻的现实。
国务院副秘书长陈进玉在送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的批示中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外来工子弟就学究竟以流入地解决为主还是流出地解决为主?瑞安的外来务工人员总数是多少?这3万人中哪些人是确需随父母外出就读的?而哪些人是冲着瑞安教育资源优秀而来的?在外地读书和本地读其求学成本、效果如何?对当地农民子弟就学是否会有影响?这个问题需从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总体部署来考虑。
瑞安教育局设想:全国实施“教育助学凭证”?
针对严峻压力,瑞安市教育局提出了在全国实施“教育助学凭证”的设想。
从2001年开始,浙江的温州、长兴两地开始率先推行教育券制度。瑞安的教育助学凭证,在落实到义务教育适龄学生中,采用了一种“排富性”模式,即只给低收入者或有特殊需要的家庭以特殊的补助。2003年,这一政策推广到外来工子弟。
叶耀国第一个提出全国实施教育助学凭证以解决类似瑞安问题。他的理论基础是:中央财政每年都要拨款给中西部地区用于义务教育。而实际上,中西部许多学生已经随父母外出求学,享受不到这一优惠政策,他们所占用的是借读地区的教育资源。
他建议,国家以教育助学凭证的方式进行教育财政投入,教育助学凭证直接发放到每位学生手中,学生持“凭证”可以在全国任何地方学校借读,以“凭证”冲抵学杂费,被借读的学校凭“凭证”向国家兑换经费。
叶耀国说,这样可以实现国家、学校、学生的三赢局面,也可实现教育经费使用和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调研组看法:能否实施需认真研究
“瑞安的教育助学凭证对解决贫困学生就学问题、实现教育公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全国实行能否解决瑞安面临的实际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调查组成员、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涤表示。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处副处长高学贵在调研过程中也指出,基于目前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落实到每个学生头上不会超过50元,有些省份甚至在10元左右,那么即使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教育凭证制度,按瑞安3万外来学生,每位学生享有50元教育助学凭证计算,也就是150万元。这显然是杯水车薪。
“而另一方面,一旦在全国实施教育助学凭证制度,就要考虑到学生频繁转学过程中的结算问题、教育助学凭证作为教育货币的防伪、监管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仔细研究。”高学贵表示。
“无论如何,中央已经看到了瑞安面临的压力,不管最终以何种方式解决,我相信这个问题会得到解决。”在调研结束前,王涤教授说。
名词1
瑞安阳光助学
简单说,就是外来工子弟可以在瑞安就近入学,而不是统一就读民工子弟学校。
2003年,瑞安市委市政府推出针对外来工子弟的“阳光助学”工程,规定所有在瑞安务工的外来工,只要持暂住证和夫妻双方任何一方企业出具的证明,其子弟即可无条件在瑞安市学校就近入学,享受瑞安市民“同城待遇”,免除学费;每年瑞安还从这些外来工子弟中,推选出1000名贫困学生,发放“教育助学凭证”,以减轻学生负担。
名词2
教育助学凭证
教育凭证制度,发源于1995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教育券”理论。简单地说,就是政府把本该投入到教育中的资金经过折算发给每一个学生,学生凭券可以进行自主选择,到任何一所政府认可的学校,包括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就读。其初衷是为了增强学校间的竞争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