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城市有1000家企业从事同一个产业,那么这个城市就可以被称作‘某某城’。杭州现在已经有大小软件企业900余家,事实上杭州目前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软件城’,‘硅谷’的核心产业软件,已和西湖一样成为杭州又一颗明珠!”
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办公室主任董志敏指着《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研究报告》,兴奋地说,杭州高新软件园9项经济技术指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4年后,园区软件企业将达到1300家,在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中率先实现国际化。
大力“笼络”国际化人才
国务院2月9日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年前在浙江学术节上明确提出:“自主创新以人为本。”能吃苦、有头脑、善经营、富有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既体现在浙江老百姓各显神通的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行为之中,也体现在千千万万个走南闯北的“浙江老板”动人的创业故事之中。
如今浙江大地已有一大批掌握知识又富于创造性的人才,他们形成了一个个创新团队,他们正实现着一个又一个的超越。早报将通过系列报道,展示一个个成功的自主创新模本,供浙商、浙人借鉴。
四年后成为国际化“软件城”
用“魔术”、“神话”这些词来形容杭州软件产业的发展一点也不为过。
从1997年12月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杭州高新区建立软件产业园开始,经过几年的努力,杭州逐步形成了以高新软件园为核心的软件产业基地构架。特别是2001年,国家发改委和信息产业部批准杭州进入全国11个软件基地的行列以后,杭州软件基地异军突起,初显中国“西雅图”风采:基地内软件及相关服务产业的销售收入从最初的5亿增长到185亿。
目前基地已有骨干和优质企业150余家,软件产品和服务总收入上亿元的企业25家。浙江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跻身“2005年中国软件产业最大规模前100家企业”;杭州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列入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总数列北京、上海之后为第三位;而“恒生”等11家企业在股市中形成“杭州版块”。
基地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继续吸引企业集聚,近年基地的企业以每年近百家的速度增长。截至去年底,累计从事软件及相关服务的企业900余家,按照这样的速度今年将突破千家大关。
董志敏向记者展示了《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基地的经济总量在2004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半,即实现软件产品销售收入580亿—600亿元,其中软件及相关服务收入达300亿—400亿元,利税总额40亿元;吸纳软件企业1300家,上亿元规模的企业达100家;产品出口和承接外包业务的总额达2亿-3亿美元,经济规模处在全国软件产业基地的先进水平,在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中率先实现国际化目标。
“到那时,杭州软件园就是一座国际化的‘软件城’了。”
去年年底,浙江首家在国内主板上市的软件公司——杭州信雅达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一连“笼络”了两员国外“大将”。
日本某软件公司的一位中高层项目经理看到信雅达在网上公布的全球共享的招聘信息,马上投了简历,通过电话交流、面试,这员“大将”正式加盟“信雅达”。不久后的一次美国之行,通过与美国一家软件公司的接洽,“信雅达”又“挖”来了一位中高层人才,而他的到来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同样还有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
据了解,从2003年开始,“信雅达”便前往印度引进软件人才。目前,“信雅达”已拥有来自印度、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软件人才近十人。“信雅达”人力资源总监魏致善认为,拥有具有国际化思路的人才,是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需要,也是企业走创新之路的重要一步。
在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像“信雅达”这样注重国外人才引进的企业还有很多;但同时,基地也非常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董志敏介绍,“天堂软件人才工程”项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我们与微软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形成优化的人才环境,建立完备的人才体系,从而加速各类专业软件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