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意外。”今年3月的一个下午,绍兴县马鞍镇党委副书记陈秀英回忆三年前的往事。陈说的是,目前正在绍兴广泛推行的被征地农民培训“三单制”。
三年前,这个镇创造了一套针对被征地农民的“学校出菜单,企业下订单,政府来买单”的培训模式。
后来,众多人来此取经。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当前培训农民、转移农民、提高农民的一条有效路径。
无心插柳
2002年夏天,海涂的西瓜熟了。虽远离城市,但海涂出产的小西瓜在这座城市一直享有良好的口碑。
陈秀英说,马鞍镇开始于2000年的万名农民知识化培训,结出了三个果实:南美白对虾、稻田河蟹和海涂小西瓜。
2002年,绍兴县把发展的目光投向广袤的海涂,挥师滨海,建设10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由此,马鞍镇北片数十平方公里的那些围海而来的农田被征用,8000多名依靠农业而生的农民离开土地。
手里拿着土地补偿款的农民,在农业之外少有出路。陈秀英坦言,“给农民找点事做”,是当时镇里主要考虑的问题,出发点是为了避免因此带来的治安、失业等社会问题。
怎么办?一边是在曾经的农田上拔节生长的工厂,一边是无所事事的农民。镇里当时组织人员去工厂和每个村调查:企业需要什么?村民能干什么?
陈秀英形容当时的调查结果是:忧喜交集。忧的是除了种瓜养蟹,农民几乎什么都不能干;喜的是已造到农民家门口的工厂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
马鞍镇想到了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培训。将原来对农民的农业知识培训改为产业技能培训。
马鞍镇政府的这一点子与金百良一拍即合。当时,在滨海工业区,金百良的高峰印染有限公司是第二家开业的企业,正为找不到技工而发愁。
“一块牌子、几个闲人”的马鞍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后改为滨海成教中心)就这样纳入了他们的视线。2003年3月,“高峰印染”与成校签订《培训就业协议》,委托培训一批印染技工。
于是,成校去柯桥职教中心请来了老师,扫去教室的灰尘。养鱼的来了,种瓜的来了。首批114名马鞍农民挤满了课堂。
农民跳槽
“当时招进来的91个人,现在只剩下五六个了。”时光过去三年,金百良回忆。
“很少有厂纪厂规的观念。”这是金百良对第一批被征地农民员工的最初印象,有时甚至为了喝点酒,就擅自离开了生产线。
但正是在这种最初的工业化洗礼中,农民开始实现着他们的价值。在金的工厂开业仅1个多月后,滨海越来越多的生产线开始了运转。“隔三岔五就有人向我递交辞职报告,”金百良说,在2003年的滨海,众多的工厂把他们饥渴的目光投向了农民。
在各家企业开出的诱人条件里,经过培训的农民开始了他们的跳槽历程。有一个故事是关于钱江村村民张香娟的,这位曾经的家庭妇女,现在已是一名报关员。当张香娟们的故事不断被咀嚼的时候,朱根土——这位滨海成教中心主任,也开始迎来他人生中最幸福忙碌的时光。到2004年,通过对有意向的失地农民发一张培训券(每人200元的培训费由镇政府、村、企业各承担三分之一),“学校出菜单,企业下订单,政府来埋单”的“三单制”培训模式已在马鞍广泛推行。
新的工作岗位被不断地开发。从早期的印染、机械维修、电工等技术性岗位,到后来专门为“4050”农民群体进行绿化、保洁、保安等基本培训,培训农民、转移农民、提高农民的理念在马鞍一次次地深化、完善起来。
为让农民迅速进入角色,培训也从初期单一理论授课的形式改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企业建起了农民培训基地,进行面授、专家讲授、实践操作、技能考核等多种手段,并对培训农民颁发证书,让他们更适应企业的需要。
马鞍镇皋合村村支书徐阿羊说,很多年前的“农民讲习所”现在回到了农民身边,目前村里没有一个闲人。令他骄傲的是,村里一位叫顾森彪的小伙子现已是“高峰印染”的技术骨干,一月工资1000多元。
对于“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这一举动,马鞍镇党委副书记李学彪的评价是:过去被征地农民是个包袱,现在成了宝贵的劳动力资源。
“灰领”农民
虽然出身农民,但宋宝元现在已在攻读“电气自动化”专业。宋宝元说,拥有一张文凭,不是为了与“赐富集团”管理层这个身份相匹配,而是的确到了“不得不学”的程度。
发展像宋宝元这样的人,现在是滨海成教中心的目标。
2005年,马鞍镇对几乎所有有意向的失地农民进行了培训。在完成“扶农民一把”的任务后,马鞍提出了打造“灰领”农民的概念。
朱根土把“灰领”解释为是“比蓝领高一点比白领低一点”的一个阶层,他们要有一定的学历、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农民培训从技能型向素质型转变,对其进行法律、交通甚至文明礼仪方面的正规训练。
显然,在完成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政府财政不可能无限止地为农民买单,但朱在其中看到了一个市场的诞生:那些经受了工业化洗礼的农民急需完成身份的转变,因此用市场操作的方式,使培训走向社会化无疑势在必行。
为此,2005年朱抱着他的那些想法去一些大专院校游说,叫他们派出老师来为农民们讲课。虽屡次遭遇碰壁,但最终他获得了湖南工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纺织服装学院的支持。
2005年起,成教中心把学堂直接搬到了企业,送教到企业,目前已开设电气自动化、财务会计、精细化工等三个大专专业,在读职工138人。中心的目标是通过两三年的进修深造,把可塑性强的年轻技工培养成可用之才。
而此时,越来越多人来到这片海涂,他们纷纷来此寻找培训农民、转移农民、提高农民的“三单制”模式。由此,马鞍镇当年的这一无心插柳之举也在更多的地方开始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