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葬于嵊州已是不争的事实,可他为什么要选择嵊州金庭为归隐地?以前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昨日,嵊州王学研究者徐国兆认为,是当地的白云洞引来了书圣,并例举不少诗词为证。
据了解,在嵊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的徐国兆,是该市王学研究者,曾多次受山东等地之邀,前往讲解王羲之与嵊州的关系,其论文多次入选海内研究王羲之的专业书刊。
据他介绍,金庭旧有白云洞、明月溪、放鹤峰、右军祠、招仙馆、玩鹅池、明月楼、桑麻园、书楼、墨沼、稻畦、药圃十二景,合称“金庭十二景”,现在依然景景在目。
引发他对王羲之研究的是明代王商翁《白云洞》一诗:幽人何处住,古寺白云高。问路不知远,到山方觉劳。半山看竹石,一枕听松涛。我亦清幽者,烹茶读楚骚。
据嵊州华堂等地的王氏后裔称,白云洞俗称刺孔洞(头顶心的洞),位于华堂村东红硃山腰。
民国《嵊县志》记载:“白云祠,在金庭白云洞,祀升仙王子晋。”徐国兆解释说,王子晋是周灵王的太子,因直谏被废为庶人。传说他流落江湖后,追求仙术,最终修成正果。
《剡录》(嵊州市最早的县志)引《旧经》曰:“周王子晋善吹笙,为凤凰之声,从浮丘登高而羽化缑山。去后主治天台华顶,号白云先生,往来金庭。风月之夕,山中有闻吹笙者。”历代诗咏者甚多。
查《金庭王氏族谱》,知最早建白云祠者乃王羲之第六子王操之,谱中叙及操之功德载:“溯周灵王,琅琊王氏始祖所从出也,白云士乃王氏始祖也。”白云祠后移建华堂村,可洞前尚存旧祠遗址。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王操之就在灵鹅村石鼓山建石鼓祠来祭祀周灵王,在红硃山白云洞建白云祠祭祀王子晋,还修筑了通往石鼓山、红硃山的道路方便族人朔望焚香,岁时祭奠。
唐裴通《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云:“越中山水奇丽剡为最,剡中山水奇丽金庭洞天为最。洞在县东南,循山趾右,去凡七十里,得小香炉峰,峰则洞天北门也。”
人们只知道嵊州山好水好,以此来推测王羲之隐剡的理由。徐国兆认为后几句才是关键所在。此洞即白云洞,了解金庭的山水之所以称为洞天,方可破解王羲之隐剡的原因。
《金庭王氏族谱》称王羲之“以为奇丽幽缈,隔绝世尘,可以遂其避地避人之志,眷恋不能已,遂去郡筑馆居焉并卒葬于金庭瀑布山之原”。
徐国兆查阅古书,寻出的答案是叶落归根,是中国人永远抹不去的思乡情结。晋室南迁,当时对流亡的士族来讲,回到北方已是痴人说梦。而王氏家族以孝悌著称,寻找一处安身之所,又不忘祖,谈何容易。金庭白云洞因有先祖羽化的传说,正中王羲之的下怀。书圣也正是因此给后人留下了来剡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