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婺大地,当代婺商用自己的智慧、胆略和汗水,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时代乐章。杜自弘,就是当代婺商群体中的优秀代表。
“肩负责任我始终不敢懈怠。”尖峰集团董事长杜自弘如是说。其话语宛如窗外平缓的江水,却透出一种自信、坦荡;又像北面那座尖峰山,体现出坚毅与力量。从厂长到上市公司董事长
杜自弘今年66岁。他出生于上海,读小学时随父母迁居金华,从此与八婺大地结下不解之缘。他1964年进入金华水泥厂工作,1983年被市里直接从供销科长任命为厂长,对此当时曾引起一些人的非议。
20世纪80年代初,还是计划经济时代,一切物资由国家配给。金华水泥厂定期得到上级分配的柴油和汽油指标。身为供销科长的杜自弘发现,水泥厂柴油消耗不大,柴油票总有余,而汽油票不够用。于是,他自作做主张将柴油按市场价出售,用差价购回议价汽油。不料,有人向上面反映他这样做是投机倒把,怀疑他得了好处。上级一查,不仅不是那么回事,反而发现了一个头脑聪明、为人诚实的经营人才。
当厂长那年,杜自弘已经43岁。全厂只有年产10万吨水泥的两只土窑和一只机立窑,几百万元资产,537名职工。这就是他施展拳脚的全部家当。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弄潮儿。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中有得过且过者,有翻船落水者,也有扬帆远航者。杜自弘无疑属于后者。
1988年,金华水泥厂改组成为浙江尖峰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更名为浙江尖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国水泥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这一年,尖峰集团营业收入1.8亿元,实现利润3753万元,上缴税金1273万元,总资产达2.15亿元。
又一个10年过去了。到2002年,尖峰集团拥有总资产1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国有资产则增值10倍。到去年,尖峰集团仅水泥年产量就达400万吨,成为一家依托水泥、医药两大主业稳步发展的现代大型企业。不让每次机遇从手中溜走
“尖峰集团能走到今天,靠的是抓住一个又一个机遇。”作为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优秀企业家,杜自弘回首往事经常提到“机遇”二字。
第一大机遇:实行横向联合。1983年至1984年,金华水泥厂分别与两个乡镇联办水泥分厂,与一家化工厂联营,又接管两座石灰石矿,从而形成了以四厂两矿为主体的工业联合体,开了股份制的先河。
第二大机遇:组建企业集团并对集团核心层实施股份制改造。1988年的股份制改造,使企业产权得以明晰,经营自主权确立,从传统国有企业开始迈向现代企业。
第三大机遇:规范运作,成功上市。1993年7月28日,尖峰股票在上海证交所成功上市,尖峰集团成为全国水泥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第四大机遇:建材、医药双轮驱动,两翼齐飞。1996年,尖峰集团兼并临海制药厂;1997年,通过资产重组在杭州组建尖峰德康药业公司和杭州医药物资公司;1998年,参股组建天津天士力制药集团公司,收购金华生化制药厂和生化药品经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