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绍兴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319元,位居第3位,但是与之不相协调的是,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却只有11,270元,位居长三角城市的第14位。
鲜明的对比反映出绍兴人消费的一个现状:绍兴人有钱,但却舍不得花钱。
在采访中,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纷纷指出,之所以形成这么一个现状,固然有绍兴商业环境本身的原因,但绍兴人勤俭持家、精明节约等人文方面的因素也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消费范本一:20万元存了10年
主人公:老张;年龄:47岁;职业:文化事业单位干部;家庭状况:上有老、下有小;住房条件:60平方米中套
存点钱,让以后日子过得好一些。这是老张10年前朴素而美好的心愿。可是,现实却让老张的朴素愿望大打折扣:10年前20万元可以买一套房子,现在却连半套房子也买不到了。现在的老张,住在10年前60平方米的房子里,攥着10年前存下的20万元,常常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
如果单以收入来衡量,老张家的收入在市区家庭中并不算低,他的年薪在6万元左右,妻子是一家商店的普通职工,月薪800元上下。早在10年前,老张的年薪就已有3万元左右,1996年时,老张多年精打细算已经存下20万元:“那时候,这笔钱是个大数目了。”
当时,20万元可以买很好的一套房了。但老张下不了这个决心:“家里负担重,老人有时会生病,儿子读书需要钱,而且男孩子以后成家立业还要考虑给他买房,要花钱的地方很多,总要存笔钱以备不时之需。”
这笔钱足足在银行存了10年。如今,因为儿子要结婚,房子是不得不买的,前不久,老张在市区城东某楼盘订了一套房子,光首付就要30万元。
在市区,像老张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子女教育和住房是家庭负担中最主要的部分,即使对一些收入相对较高的家庭来说,考虑到子女教育和筹资买房等方面问题,也不得不“压抑”其他消费。
家庭消费范本二:拿着高薪过紧日子
主人公:石风;年龄:32岁;职业:白领;住房条件:135平方米新房
石风在市区一家外贸公司工作,月收入5000元左右。前不久,她的妻子也跳槽到了绍兴县柯桥一家外资企业,现在夫妻俩一年的收入超过10万元。
“我们钱赚得是不少,但各种各样的支出也大。”2003年,石风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好不容易凑齐钱交完首付,还向银行按揭贷了30多万元,现在他每月要还的贷款就超过2000元。
今年春节,石风本来想和妻子、儿子一起去云南旅游,但后来两夫妇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将这笔1万多元的旅游费省下来存进银行。
石风向记者说出了他的想法:“下半年,我儿子就要上幼儿园了,我们想把他送到好一点的幼儿园,各种费用加起来一个月要上千元。另外,双方父母的年纪都大了,他们都没有保险,今后万一有什么病,看病吃药都得花钱。”
石风的例子说明,“挣得多”与“舍得花”是两码事。目前在市区,像石风这样手里拿着高工资,银行里也有一些存款,但日子却过着紧巴巴的人并不在少数。
抽样调查显示,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16元,比上年增长12.0%,而全市银行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1896.91亿元,增幅为25.8%。从数据的对比上来看,显然很多人还是把存银行当作首要选择,因此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消费仍然远远逊色于投资的拉动。
一、人文历史影响消费观念
“绍兴人的消费性格与绍兴的历史有很大关系,他们的潜意识中沉淀着一种不安全感,让绍兴人形成了极其节俭的生活方式。”
“绍兴人的消费性格与绍兴的历史有很大关系,虽然现在是富足盛世,但绍兴人的潜意识中仍沉淀着一种因战争和灾荒产生的不安全感,要一下子改变这种历史心态,也需要一个过程。正是这种历史原因,让绍兴人形成了极其节约的生活方式。”绍兴文理学院教授吴国群这样形容绍兴人的消费观念。确实,这既是绍兴人的一种传统美德,又使绍兴人与现代消费理念产生距离。
如绍兴人对餐饮消费要求不高,集中体现在市民日常饮食中的“霉”字当头。在绍兴,霉干菜、霉豆腐等“霉”字打头的菜肴大行其道,许多市民家中都少不了鱼干、酱鸭等可以长时间贮存的食品。这些食品的共性是可以久藏不坏,“一菜抵十菜”。这种饮食文化的特色也长时间浸润着绍兴人的消费观。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院长叶国灿认为,绍兴历来是个“以农为本”的城市,由于农业是靠天、靠自然吃饭的,在收入预期上具有不稳定性,也必然影响到绍兴人的性格,从而对绍兴人的消费心理产生影响。
对于不愿花钱的原因,很多人表达的看法是:担心将来预期支出增大,预期收入很有可能跟不上,所以不敢大胆消费。而把钱存在银行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他们的这种对未来的不安感。
“实际上,绍兴人以人为本的观念还没有真正落实到消费中去,在消费上,多数绍兴人只会做减法,不会做乘法。”吴国群教授指出,绍兴人对于货币的认识和利用还是比较落后的。“他们只知道钱用掉了就没有了,而不知道用钱的背后,可以带来生活和生产效率等方面的提高。”
二、人口结构影响市民消费
在绍兴户籍人口中,35~60岁这段人口最多,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等生活压力,他们的消费信心减弱,储蓄动机增强。
我市人口结构的特殊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相当一部分消费。
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我市户籍人口中,35~60岁这段人口最多,总数有1,906,840人。
这段人口属于中青年群体,他们除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外,还要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等生活压力,他们要考虑子女的教育问题,要考虑父母的养老问题,在这些因素影响下,他们的消费信心减弱,储蓄动机增强。
另外,在我市的人口结构中,18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人口总数有140多万。按国际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0%以上就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2005年,我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占到14.38%,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绍兴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杨越忠说,我市已经进入老年社会,老年群体因为自身的特殊性,往往不是消费的主体,如果没有相关产业作支撑,对消费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
而另一个与人口有关的是市区人口的城市化程度。随着市区面积的扩大,城市人口的数量较过去大幅增加,但这些人口的城市化速度并不快,他们的消费观念还带着很浓的传统色彩。
“绍兴的城市化进程还是偏慢。”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院长叶国灿指出,城市化人口对推动消费非常重要,而绍兴市区,虽然目前总人口已达到80多万,但大约有50万人生活在城郊,他们的购买传统和消费习惯与过去并没有多少差别,但他们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城市化,这无疑将对促进市区消费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城市位置影响消费心理
绍兴夹在几个大城市之间,随着交通网络的日益发达和长三角3小时城市交通圈的建立,绍兴到大城市的时间大大缩短,这样的城市地理位置,对绍兴人的消费心理也或多或少产生了影响。
绍兴夹在杭州、宁波等大城市之间,境内有多条高速公路,到杭州和宁波最快只要半个小时和一个多小时,到上海也只要两个多小时,这样的城市地理位置,对绍兴人的消费心理也或多或少产生了影响。
随着交通网络的日益发达和长三角3小时城市交通圈的建立,绍兴与长三角城市的行车时间比过去大大缩短。吴国群教授认为,绍兴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它的一些中心城市功能逐渐被大城市所替代,如商业氛围、品牌影响力等等。
去大城市买东西也很方便,而且品种上更丰富、更有选择余地,这一点对绍兴人的消费心态影响很大,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外,在服装、化妆品等消费上,很多绍兴人,尤其是年轻人首先想到的是杭州、上海等大城市。
绍兴人在本地不想消费,造成本地消费氛围淡化,而商业氛围不浓,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市民的消费热情。
四、外来人口难撼自住型特色
绍兴是一座自住型城市,城市人口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密集度与开放性城市相比,差距较大,消费能力相对比较旺盛的白领、金领阶层,在绍兴并不多。
与杭州、宁波、上海等城市不同的是,绍兴是一座自住型城市,城市人口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密集度与这些开放性城市相比,差距还比较大。
多数绍兴人不但要为自己生活考虑,还要为子孙后代的生活着想,因此他们身上肩负着较重的生活负担。受此影响,不少绍兴人难以接受“信贷透支”、“提前消费”等新的消费观念,为了稳定的生活,他们的理财观和消费观相对都比较机械和保守。
绍兴的外来人口并不少,市区至少有70多万外来人口,但95%以上是外来务工者。他们的到来,仅仅为我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保障。然而在推动消费上,他们的作用微乎其微,更不用说去影响绍兴人的消费观念。
“在绍兴赚钱,但不在绍兴花钱。”市统计局城调队的章德林指出,这些外来务工者大都来自安徽、四川、贵州等中西部地区,由于当地经济比较落后,他们赚的钱大都带回老家。
而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相对比较旺盛的白领、金领阶层,在绍兴并不多。这与绍兴的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绍兴以轻纺、化工、建筑为主,这些行业主要吸纳劳动密集型人才,对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需求相对有限。
有人认为,要加快发展绍兴的消费市场,还要依靠白领等高收入人群,因为他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最旺盛。但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从目前绍兴的现状来看,收入相对偏低一些的人群,如外来务工者数量很庞大,他们的消费趋向也应该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