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藏书不见“柴爿码子”记数方法
www.zjol.com.cn
2006年03月20日 15:58:0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柴爿码子”是如何传播的?为什么“柴爿码子”在100多年间能在民间流传通用?昨日,记者来到天一阁博物馆查阅有关记载并请教多位专家。
在天一阁博物馆古籍部,数位专家传阅了记者带去的“柴爿码子”。他们说,在天一阁所藏书籍中并没有出现过这种记数方式。根据读者关于“柴爿码子”在清末至民国年间最为通用的说法,专家特意找出民国期间鄞县文献委员会编撰的《鄞县通史》逐一查阅,只见通史中并没有相关记载,而且这套书本身的书页编号也是用“一、二、三”等汉字表示。
但是,古籍部几位年长的专家告诉记者,多年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柴爿码子”。袁老师回忆说,在1950年前后,他记得在鱼行就是用“柴爿码子”在竹签上标价格,而且小商贩还会“唱秤”,就是用一种类似唱歌的长调读出这些数字来报价,非常有韵味。
专家们分析认为,“柴爿码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能在民间流传通用还是有一定道理。他们举例,比如木匠等手工业者在量线记数时,不像现在有铅笔、圆珠笔等,当时的人就会用竹篾尖等随手可取之物刻画一个符号做记录,而“柴爿码子”的写法就是比较便于刻画的。久而久之,各行各业中就会约定俗成地使用这些“柴爿码子”。而且当时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外来文化冲击不大,所以能在一定区域内流传使用多年。此前有多位读者打来电话说,他们是从自己的父亲或师傅处学会使用“柴爿码子”的,而其父亲与师傅也是从更早的长辈处口头学会。专家根据无书面记载这一特征认为,“柴爿码子”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的。
在查阅《鄞县通史》时,记者也未找到系统的“行话”记录,专家介绍记者在通史方言编中寻找。果然,反映各行各业特点的词汇在方言中有零星体现。比如有一首童谣中写道:“牵锯、解锯,大木匠,牵大锯,小木匠,牵小锯,会牵一直落,未会牵雕木杓。”其中的“一直落”、“雕木杓”都是行话。专家认为,这些行话通用于行业圈内人士,应该极其丰富生动,没有书面记载实在可惜。
来源:
中国宁波网
作者:
李臻
编辑:
傅歆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