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大学校长,如何设计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控制和评估体系?” “日本的动漫产业与中国动漫产业之比较研究”……这是浙江大学针对新招收的近300名本科保送生和小语种学生开出的研究性课题,共35项。
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让学生们尽快从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转型”,尽管离今年新生入学还有半年时间,浙大就将300名学生召集来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适应学习”,并要求学生在今年9月正式报到时上交自己的第一份研究性论文。
“从来没接触过这样的课题”
从记者对这300名准大学生的随机了解看,他们的综合素质普遍较高,对“研究性学习”并不陌生,不过,对于这35项研究性课题,被问及的学生基本都表示没有研究性学习的经历。
“我们目前还没有十分具体的想法。”来自青岛二中的王鲁明等学生说,他们还是希望等第二天听了有关讲座后再作进一步打算。
多数学生都表示基本会利用“上网”这一技能完成课题,惟有来自河南的女生田昊琳表示,除了上网,她还会通过作社会问卷调查和寻找行业专家的途径去完成课题。
“我们对这种学习方式很喜欢,但高中阶段也是没办法,我们都是从‘应试’熬过来的。”学生们说。
希望“考试机器”学会自我反思
“思想,思想有什么用呢!”浙江大学招生办负责人程艺老师说,招生老师在面试保送生的过程中,曾被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这样反诘过。
“这个学生成绩十分优异,可连微笑也不会,见人不招呼。”程老师说,从交流中发现,这个学生学习的惟一目标就是取得优异的成绩,招生老师告诉他,除了成绩。还该有自己的思想。不料孩子反诘道:“思想,思想有什么用?”“你们为什么没有录取我呢?”
“在我们已经录取的保送生中,并不排除依然存在着类似的‘考试机器’型学生,只是程度比较轻而已。”程老师说,学校希望在保送阶段中提前介入、干预,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自我反思。
“觉醒期”普遍需要两年
“其实大学生从大三开始作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正常。”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金海燕表示,参考美国的初中教育,美国从中学阶段就开始为学生配备专门的职业顾问,而中国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除了考试,对未来毫无规划,“有些学生甚至到了研究生阶段,还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这样的大学生,‘觉醒’期大多在入学两年之后。等到两年以后,才发觉前两年都在浑浑噩噩的游戏和逃课中度过,悔不当初者比比皆是。”
金老师表示,目前浙江大学的教育模式正在向国际一流大学靠拢,但现在大学所做的很大一部分工作,都是在为应试教育“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