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22日综合消息 回顾2005年,是并不平静的一年:温度起伏,冷热不均;2个台风登陆浙江,3个登陆福建严重影响我省;局地暴雨、大风、大雾、雷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频繁,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省气象台的数据库里有那么一组惊人的数字:全年因气象灾害造成123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74亿元。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记者就去年我省气象台对全年各类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的统计,列出了2005年度最突出的10个重大气候事件:
事件一:五个台风影响浙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1.5亿元,335.6万人实现安全大转移,创造了在最短时间内转移人数最多、减少人员伤亡最有效的防台奇迹。
2005年第5号台风“海棠”于7月19日17时10分在福建连江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75百帕,近中心最大风速12级(33 m/s)。受其影响我省温州、台州、丽水东部、宁波南部出现了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18日08时到21日08时乐清气象站累计雨量603.8mm;砩头雨量站达729.8mm。19日青田等4站的日降水量破历史极端最多记录。温州、台州、丽水、杭州等地有31个县(市、区)受灾人口762.4万;因灾死亡6人,失踪5人,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6万多人。全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72.2亿元,但这次台风对缓解高温干旱和电力紧张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于8月6日3时40分在我省玉环干江镇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50百帕,近中心最大风速12级以上(45 m/s),6日22时15分离开我省。期间有5个气象站日降水量打破历史记录;沿海和沿海海面出现了12级以上大风,东部地区和杭嘉湖地区有9~12级大风;舟山的普陀东亭出现最大风力达到49.2m/s。全省10市49个县(市、区)共840.3万人受灾,因灾死亡5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65.6亿元。面对如此巨大台风灾害,全省紧急动员转移群众124万,创造了在最短时间内转移人数最多、减少人员伤亡最有效的防台奇迹。
台风“泰利”于9月1日下午14时30分在福建省莆田县平海镇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70百帕,近中心最大风力12级(35m/s)。8月31日08时-9月2日08时我省温州、丽水出现了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其中9月1日08时到2日08时文成、云和气象站的日雨量打破历史极端最大记录。这次台风造成温州等18个县(市、区)222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5人,失踪13人,紧急转移安置50.6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2亿元。
第15号台风“卡努”于9月11日14:50登陆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登陆时中心气压945百帕,近中心最大风力12级(50m/s),9月12日4:15离开我省进入江苏境内。“卡努”台风为1956年以来在浙江沿海登陆风力最强的台风,在9月份登陆的强台风中尤为少见,大陈气象站11日13:55实测极大风力达59.5m/s,超过2004年“云娜”影响时该站58.7m/s的我省实测极大记录值。全省共有10市56个县(市)705.6万人受灾,因灾造成14人死亡,失踪9人;直接经济损失79.5亿元。安全转移危险区域人员105万人,组织回港避风船只37000多艘,这是继台风“麦莎”之后第二次百万人防台大转移。
第19号台风“龙王”于10月2日21时35分在福建晋江围头镇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75百帕,近中心最大风力12级(33米/秒)。受其外围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我省沿海海面及沿海部分地区出现8~10级大风,大陈、玉环、洞头日降水量破历史10月上旬最多记录,台州市椒江区4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00余万元。
事件二:新年连阴雨(雪),农业生产受严重影响。
春节前后雨雪连绵,低温寡照,农业受灾严重。1月18~30日丽水以及温州、衢州局部持续11~13天的长阴雨雪天气,其他大部地区自21日起持续7~10天的阴雨雪天气。2月3日~18日,我省各地再次出现了长达16天的连阴雨雪天气,其中11~12日浙北、浙中部分地区出现降雪,13~16日部分地区降中到大雨或暴雨,并有11个气象站日降水量打破历史上2月份最大记录,部分地区出现泥石流滑坡等情况,农田积水严重,产生渍害。
事件三:3月寒潮大雪,春茶推迟并影响茶叶质量和产量,农业经济损失超过14亿元。
3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0.6℃,3月11~13日全省有一次强冷空气降温天气过程,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的过程降温幅度在10℃以上,达寒潮标准。全省自北而南出现了中到大雪,部分地区达到暴雪;全省均有积雪,36个气象站积雪深度超过5cm,其中7站超过10cm,最大为舟山达13cm。此次降雪是1970年以来,浙江3月出现的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一次降雪过程,降温和降雪对全省农业、林业造成了严重损失。全省农业经济损失达14.4亿元。
事件四:春末夏初强对流天气频繁,人员伤亡和工农业损失巨大。
4月底到6月底,雷击、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活动频繁,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工农业损失。4月29~30日衢州、金华、宁波等地区出现了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金华受灾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达7070万元;5月17日,萧山等16个气象站范围内出现8~10级雷雨大风,嵊州伴有飑线,这次大范围的强对流灾害造成24.3万人受灾,死2人,1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2387万元;6月28~29日,湖州、临安、余姚3站出现8级雷雨大风,安吉、湖州、桐乡出现直径1~2cm的冰雹,绍兴、常山出现8~9级雷雨大风,嵊州、桐乡等地出现直径约1cm的冰雹,全省因强对流灾害造成1.5万人受灾,5人死亡,13人受伤。另据省气象局雷电防御办公室初步统计,2005年全省共发生雷击事故782起,死亡24人,伤11人,直接经济损失3371.7万元。
事件五:梅汛期短,南部洪涝北部降水严重偏少,丽水、温州受灾严重。
2005年6月10日我省入梅,6月28日出梅。入梅、出梅早,梅汛期短;降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梅汛期降水量全省平均113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25%。其中丽水、台州、温州市平均为177~280毫米,比常年偏多23%~82%,文成破历史同期最多记录;其余地区偏少,嘉兴市、杭州市、舟山市不足20毫米,舟山等19站破历史同期最少记录。梅汛期共出现49站(次)暴雨、大暴雨,主要集中在丽水、温州地区,仅丽水市就有32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人,失踪1人,受伤4人,被困人口1345人,直接经济损失3亿元。
事件六:夏季继续“发烧”,杭州等14个气象站观测的日最高气温或日平均气温打破或平历史极端最高记录,高温电荒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和企业生产。
全省大部分地区夏季35℃以上高温日数30天以上,其中丽水最多达56天。夏季高温日数比常年偏多,与2004年相当。6月份出现21站(次)日最高气温和33站(次)日平均气温打破或平6月历史最高记录;7月份杭州等市共计14个气象站观测的日最高气温或日平均气温打破或平历史极端最高记录,其中北仑、奉化、宁波等站多次刷新历史极值。高温造成全省电荒持续,老百姓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事件七:9月3日罕见局地特大暴雨突袭昌化,几小时内夺去十余条生命。
9月3日,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临安市昌化出现罕见的局地特大暴雨,降水主要集中在夜里19时至22时,3小时总降雨量达到415.5毫米,其中19时至20时降143.5毫米、20时至21时降145.0毫米、21时至22时降127.0毫米。特大暴雨造成10个乡镇8.8万人受灾,11人死亡、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6亿元。
事件八:秋老虎发威,连破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记录,秋季高温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温度之高,为我省历史同期所罕见。
2005年秋季全省平均气温比常年高2.1℃,比2004年高1.6℃。高温连破历史纪录,9月16~21日全省陆续有气象站日平均气温或最高气温破记录,其中20日全省34%的站最高气温达破历史9月中旬最高记录,21日83%的站平均气温、76%的站最高气温破历史9月下旬最高记录,此段高温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温度之高,均为我省历史同期所罕见;9月29日我省金衢丽地区再度出现高温,9月30日到10月1日扩大到内陆大部地区,9月底10月初发生如此范围广、强度强的高温过程,在历史上也属首例。
事件九:秋末冬初大雾频发,水陆空交通运输严重受阻。
2005年全省大雾多发,10月中旬到12月中旬有7次大雾给交通运输等造成严重影响。10月12日,入秋后的第一场大雾引发杭金衢高速公路上21辆车连环相撞;10月24日、11月5日两次浓雾影响浙北、浙南、浙西、浙中等地,上三线、杭金衢、杭甬线、甬台温、金丽温线、杭宁线等高速公路封道,杭州城区能见度最低的时候为400米;12月7日至13日,沪杭、杭甬等高速公路因为大雾平均每日封锁时间达10小时,浙江省气象台11月7日首次发布了大雾黄色预警信号,11月8日杭州能见度小于500米的浓雾,钱塘江能见度最低的时候只有两百米左右;12月15日我省除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区都受到大雾的影响,杭州市区的最低能见度仅有10米,这是多年来比较罕见的。
事件十:年底沿海大风频繁出现,海上作业和港区生产受严重影响。
12月份共有4次冷空气活动,都造成了浙江沿海海上大风。浙北沿海海面出现大风日数13天,浙中南沿海海面达14天,最大阵风达到9~10级。海上大风给航运和港口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舟山岛际交通的各条航线和海运分别停航1~2天。在海上进行捕捞生产的渔船大部分提前回港避风,有少数渔船因作业区域较远也都在捕捞海区就地锚泊抗风。12月4日凌晨一艘渔船从东海返回岱山渔港避风途中沉没,11位船员落水但获救脱险; 12月21日宁波保税区一集装箱堆场上的空集装箱被风吹落,砸死一名经过的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