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豪雅表在杭州湖滨的店内,悄悄卖起了姚明限量版的手表,在赶去看第一眼的时候,眼前并没有想象中排队抢购的场面,他们只是轻轻地说:“其实昨天就开卖啦,算是中国最早的了,低调进行中。”据了解,这批限量表总共1100只,中国280只,除了姚明自选了10只外,湖滨街区分得7只,算是全国最早出售的,售价在11000元……
限量版满天飞舞
杭州人对限量版商品产生深刻印象的事,最近应该是去年11月银泰百货开卖的20双以球星勒布朗·詹姆斯命名的限量版耐克运动鞋。消息一露,无数或爱好或凑热闹的闻讯出动。一大早排队等候的、以及等了大半天两手空空的,都让“限量”这个词的作用又一次体现。
一只标价68800元的黄金钻石手机在杭州曾经出现过。据说,该手机全球限量发行1000部,外壳由68颗钻石镶嵌而成,外保护屏采用不磨损蓝宝石,机身全部为18K黄金打造;前阵子adidas也在杭州推出了限量的adidas one系列、DIOR推出限量的唇情迷链、YSL的设计师为娇兰设计了全球限量10个的包包……除了大品牌的这些营销活动之外,这种手法也在近两年一再被大小不等的商家们复制使用,并乐此不疲。
与大牌限量版接踵而至的是“虚假限量”的蔓延,不少店家开始抓住消费者“物以稀为贵”的心理做一回跑量的生意。你一定可以回想自己曾在某个小店购买包包时,店主带有煽动性的词句:“这个包包可是限量生产的啊,我们店里只拿到2个,说不定晚一点就没了。”于是,当你满心欢喜地买回这个包包时,却发现跨出门口时偶然的一回头,店主从类似仓库的小房间里拿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包包,透过缝隙你还看见了地上一色的同样包包至少还有5个……
恨不得把手上的给丢了!
好几个商家曾经悄悄对我说:“我们都对外声称限量版,但是事实上数量足够!”,被滥用的限量手段让我们开始怀疑这是否会减弱它的效用。
“限量”是一种心理需求
“上回在逛街时,我居然发现对面走来的那个人和我穿着同样品牌同一款式的衣服!”对明星大牌们“撞衫”也有所领悟的小沈对我说,“在擦肩而过的一刹那,我简直都不敢瞧这个人,我甚至觉得周围的人都在诧异地看着我。”那是很尴尬的感觉。
虽然限量的手法在服装中使用不多,更多地用在一些相配的比如包包、鞋子上,但是,一些对“撞衫”深有感触的时尚人士已经开始寻找相对库存不会太多的品牌。“虽然我们常常热衷于讨论明星们在出席一些重要场合时的撞衫问题,甚至以之为乐。但其实在大街上,撞衫的概率很小,限量的产品在更多的意义上是代表着它的高价值,限量的奢侈品就完全可以理解成一种身份的象征了。”一位商场业内人士表示。
这位业内人士认为,从杭州限量版商品的销售来看,主要消费群体是三类人:第一类是收藏爱好者,这一类可能仅仅是特殊的爱好驱使,或者就是期望着商品增值;第二类纯粹是炫耀型的消费,以表现自己的实力或者与众不同的穿戴;还有一类人会选择限量版的商品作为礼品赠送,以摆脱大众商品无法显露特质的弱点。当然,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限量”造成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心理暗示,引导了很多人的购买心态,比如原本你会花上2天思考到底下不下手,可一遇到“限量”,可能就变成了“买回去再说了”。
商家为何热衷限量
在遭遇限量产品时,消费者购买的快速让商家的钱袋“鼓”得更快,这自然是一大好处。而在商品中,限量版的赢利能力强还包括了它的高利润,不过对大企业来说,或许企业和品牌的形象是更重要的原因。
在企业的“二八原则”中,企业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产品。限量版就是少数能对消费者产生很强吸引力的产品,这类为专门人群定制的商品不用担心定价。大批量生产一旦遇到营销困境,商品库存积累就可能造成难以翻身的境地,而限量版不必有此担心,关键就在于设计和推广了。
不过,对企业来说,限量版无法发财,比如宾利,虽然上千万的限量版车很吸引眼球,但是它的主力销售车型依然是在300万~500万人民币的“常规款”。而一些大企业,在逐渐把限量版作为提升自己品牌形象的途径时,利润也不是最大的诉求点了。“你看看adidas推的限量鞋,才几十双,卖完了也没多少钱,光是他的广告推广营销费用就已经超过这数了。”商场业内人士认为,限量在被小商家复制作为赚钱的手段时,大品牌们更多考虑的是品牌形象。
睁大眼,理性消费限量版
每到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限量版的化妆品、小玩意就开始充斥市场,但是突然我们会意识到:这本身就是一个特定的时期,哪怕只过了一天,价值就会直线下跌。如果哪个商家疯狂制造圣诞节与情人节的商品,那一定是难以理解的,除非他幻想着这些东西时尚得足够在下一年继续打拼市场。
如果是追求增值,也要因产品而异,2003年的时候ZIPPO推过的一款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限量版打火机,据说600元上市的价格到最后到达一位玩家手中时已经变成了6000元。但是事实上,并非每一个商品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有一位喜爱收藏的朋友这样说过,限量版都是商家先把钱赚了,消费者未来能不能赚,那是难以预见的,限量版的商品如果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可能才会拥有升值的可能。而有不少商品,并不讨市场的好,卖不出多少,那又如何期望它的升值效应呢?
“我喜欢定制的西服,那才能穿出个性。”曾经在采访一家西服定制的店时,有一位顾客这样表示,自己所有的西装都会采用个性定制。其实在杭州,西服定制、皮鞋定制、帽子定制等都已经开始在中高端消费人群中流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在无形中已经带来了另一种“限量”。
当“限量”的标签满大街跑时,千万擦亮你的眼看看是否真的需要。大师的真迹或许只有一件,但限量版的“兄弟姐妹们”可是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