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家长不守在考场外
其实不仅仅是文成的玉壶镇,对于所有的温州人来讲,考大学决不是唯一的出路。考上大学自然好,考不上也挺好。
“准考证与铅笔都带上了吗?”早餐吃罢,当儿子旭亮走出家门准备迎接人生的第一场高考时,母亲陈美蓉只是从窗子里伸出头柔声地叮嘱了一声。
“带了,带了!”得到儿子肯定的答复后,看着儿子匆忙远去的背影,陈美蓉收拾完桌子上的盘碗,开着私家车赶往自家的天龙包装有限公司。因为那里有很多繁琐的事务等待她前去处理。
虽然今天儿子高考,但陈美蓉并没有前往考场外守候。“守在考场外面干什么啊?我觉得守候反而会给儿子心里有压力,而且高考也不是什么特别大不了的事,儿子都这么大了,只要将平时所学的发挥出来就可以了,像我与他爸当初在他这个年纪的时候,早就出去闯荡世界经历风雨了,千万不要人为地制造紧张。”
在温州,像陈美蓉一样心态的家长非常多,虽然考场外依然有翘首张望的家长,但选择不去的家长肯定占多数。
一边工作,一边攻读
胡旭东这位拥有一家皮鞋厂的老总说,女儿胡莹佳今年也参加高考。“考上了当然好,考不上,我公司里正好缺人手。财务这一块佳佳就能帮助我理起来。等以后公司上了台阶,再让她一边工作,一边攻读在职本科或研究生,工作学习两不误。”
而瑞安市城关的考生张贤平,出生在很普通的工薪家庭。在高考前的一次摸底考试中,他的分数估计只能勉强上线。他一个在海南做生意的姨妈看到很多从湖南、山东等地涌到海南的“高考移民”后,就拼命打电话给贤平的母亲:“姐,花点钱把贤平弄到海南来考吧,户口啊这些我这里都可以摆得平的。录取分数线可比温州低好多,以贤平的分数,说不定来这里可以上个稍好点的大学呢。”
但是贤平家人却谢绝了他姨妈的好意。贤平的母亲如此思量:“我觉得儿子这样大费周折地跑到海南去成本太大了。”
贤平母亲考虑是现实的。贤平家的一个邻居,浙江大学毕业后,因为所学的专业冷门,在家里高不成低不就赋闲了一年,找门路花了家里五六万元,才进了一家事业单位,一个月拿两千多元工资,还只是在办公室帮着复印文件,打打杂。而不少企业里的技术骨干,虽然是中专生,一个月却能拿到三四千元。
文凭不代表一切
文凭不代表一切。这是温州人很切实的观念。现在温州最缺的是高级技工。在乐清市虹桥镇,倪胜虎的父亲是位老工人,他趁儿子参加高考的这几天,四处联络制作模具的师傅,自知儿子入大学希望不大,他想索性让儿子学门手艺。
虹桥是中国电子元器件制造核心基地,全国几乎所有的家电产品中都有虹桥产的电子元器件。在此带动下,虹桥乃至整个乐清的精密模具加工也蓬勃发展。
在虹桥镇,模具加工是当地青年十分热衷的职业,小倪的初中同学中有三分之一在从事模具加工,虹桥职业中学模具专业班的招生一直十分火爆,每年可以培训200多名专业人才,再加上民间师傅带徒弟,乐清每年培训的模具加工专业技术人员在4000人以上。
像小倪这样高中文化的,再学制作模具是小菜一碟,出师后自己办个模具加工点,只要勤快,一年收入个七八万不在话下。而同样在虹桥,大学毕业后即使幸运地考进了镇政府当公务员,一年顶多也就三四万左右的收入。而普通大学生,找工作很困难,很多家长为安排子女的工作,跑断腿求爷爷告奶奶不说,还要托门路,少则花上三四万,多则花上十来万才能进个像样的单位。但即使进了单位收入也并不会很高,对于务实的虹桥人来讲,不管工作贵贱,能赚到钱才是最实在的道理。
文化遗传:注重功利
针对温州高考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温州市瓯海区文联副主席林长春认为:传统文化对温州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温州之所以以经济富裕而闻名,与它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讲究实效、注重功利的思想及其价值取向和逐利追求,有力地塑造和强化了温州的民间心理和区域文化。渗透在温州人骨髓里的“文化遗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温州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得到传承和表现。
历史留下的讲究实效注重功利的文化观念,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温州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温州人带着一颗平常心去看待高考,才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温州高考风景:平静、从容、理性乃至洒脱。温州高考现象,也许可以给其他地区的考生们带来一些启示:条条道路通罗马,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