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与土地和海洋为伍,躬耕田畴、播撒渔网的是我们共同的祖先。渔民抑或农民,承袭千百年来最古老的播种或捕捞方式,以科技为动力,生产力方式的改变演绎着现代文明的步伐。
时至21世纪的今天,当我们把目光聚焦渔农村,还是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乡野纯朴的民风;当我们走进渔农村广阔世界,更能体会到来自于基层渔农民的勤劳质朴。纵观我国的农业至今仍属于弱质产业,长期以来,其一直具有投入高、产出低、风险大等特点,靠天吃饭似乎成为一种自然的法则。
时代在推进,如今,中央把“三农”问题作为头等大事。“两个趋势”的论断更精确地指明了城市反哺农村的时代使命。
为渔农民增收上保险,建立渔农民医疗养老保险体系……以人为本,打造和谐社会,渔农村正发生着悄悄的变革,传统的靠天吃饭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面对“麦莎”、“卡努”台风,舟山渔农民的损失何其惨重?而长期以来,渔农村人口分散,渔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均制约了渔农民给个人上保险的消费能力。“三农”保险的“先天不足”必然需要政府的“后天调理”,从政策性的“三农”保险和商业性的“三农”保险相结合上寻求破解之道。
如今,定海区作为浙江省农业险的十二个试点市、县之一已经在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而普陀区也将公车保险和渔农业保险捆绑招标,从2006年度已确定的渔农业保险来看,比去年又有较大提高。政府牵头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法为渔农民生产上保险,化解渔农民在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其目的就是从根本上维护群众的利益。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渔农村。从本期始,我们将陆续推出“新农村观察”系列报道,今后还将就渔农民医疗卫生保险、渔农村文化建设、渔农村扶贫帮困等推出系列报道。
两难抉择农业险路在何方?
农民:我们的庄稼需要保险
在讨论正题之前,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到2005年。
入夏以后,“海棠”、“麦莎”、“泰利”、“卡努”、“龙王”等台风接踵而来,强劲风势横扫华东,仅浙江一省,就有2000余万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51亿元。
去年的5次台风,我市农业也遭受重创。在定海区小沙镇农办陈先生的工作笔记上,还记着其中一次台风的数据:林业受灾面积4135亩,直接经济损失461.5万元;农业受灾面积11200亩,直接经济损失620.8万元,其中水稻受灾面积8000亩,直接经济损失320万元,大棚损失1.8万元;牲畜死亡3154只,直接经济损失66.9万元……
定海区农林局农业站站长谢忠海告诉记者,那几次台风中,定海全区农业付出的代价可谓惨重,农业总损失共达1.9亿元,特别是“麦莎”、“卡努”台风期间,水稻全面受灾,其中2000多亩绝产。
祖祖辈辈依靠土地为生的农民,一场不测风云就可能使他们整整一年的辛勤劳动化为乌有。
小沙镇光华社区的鲍夫洪对去年的台风依然记忆犹新。已有4年大棚草莓种植经验的他,却躲不过数次台风的侵袭,去年草莓产量至少减收一半以上。“毛估估,损失少说也有10万元。”鲍夫洪至今心痛不已。由于受灾造成收入锐减,鲍夫洪无力及时恢复生产,今年他不得不将种植规模缩小了一半,只种了35套大棚。生产积极性受到灾害挫伤的还有农业种植大户傅卫丰,去年台风期间的暴雨把他的水稻田变成一片泽国,作物产量受到严重影响。今年他种了300亩水稻。“不敢种太多,心里没底啊。”他说,他的情况还算过得去。“双桥、马岙不少的农户去年受灾比我还重呢!”
像鲍夫洪、傅卫丰一样,定海还有许多面临风灾、涝灾等自然灾害威胁的农民,有些痛苦的记忆至今刻骨铭心。
记者曾经在灾后采访受灾农户,满目疮痍的庄稼地里,一张张欲哭无泪的脸,种种痛苦的神情,至今历历在目。有受灾农户曾问记者一个问题:有没有办法给咱家的庄稼上个保险?
“多年致富、一灾致贫”,农业脆弱的抗灾能力和农民灾后的生存现状引起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他们疾声呼吁,关注“三农”,首先就应该先从农民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