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越剧振兴要靠改革创新
越剧百年,袁雪芬也84岁了。回忆起往日生涯,这位在越剧舞台上奋斗了一辈子的老艺术家不无感慨地说,越剧的兴盛离不开改革创新。
上世纪40年代初,越剧陷入了低潮。当时,年仅20岁的越剧名角袁雪芬在看了话剧《正气歌》和《党人魂》后,感到越剧的演出形式太陈旧,于是拿出自己的工资,请来了编导舞美人员,一同改革越剧,并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搬上越剧舞台,极大提升了越剧的品格,从而使越剧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
袁雪芬说,“越剧从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村头小戏发展到全国的大戏,乃至蜚声海内外,创新与突破是最重要的因素,正是因为不断吸收借鉴各种艺术样式,越剧才逐渐丰富完美起来,最终受到观众喜爱。”
在袁雪芬的艺术生涯中,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祥林嫂、祝英台、崔莺莺、孟姜女、王昭君和梁红玉等。袁雪芬认为,戏曲的改革首先要依靠站在台中央的演员来推动,她希望年轻的演员们不但要唱得好、演得好,而且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更要大胆创新,不断把越剧改革推向前进,从而使其展现出新时代的光彩,焕发出更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傅全香:进步需要不懈追求
走在越剧诞生地——嵊州东王村的乡间小道上,傅全香这位曾塑造了祝英台、李清照等众多艺术形象的表演艺术家思绪仿佛又飞回到了从前。
1932年,9岁的傅全香离家学戏。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让她很快就在剧班里崭露头角。1939年,傅全香开始在上海的电台里亮相,引起了众多听众的关注。
然而,傅全香并没有感到满足,她在唱戏之余,继续不断探索,渐渐感到了越剧唱法的不足。她发现,按常规,越剧都是用真声演唱,但真声音调、音韵变化不大。她从京剧程(砚秋)派唱腔“真声假一点,假声真一点”中得到启迪,结合自己嗓音的特点,开始尝试真假声结合的混声唱法,并借鉴意大利的美声唱法,形成了自己婉转俏丽、柔和缠绵的“傅派”唱腔,为越剧旦角的唱法开辟了一条新路。
驰名中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就是著名音乐家何占豪根据“傅派”唱腔的音乐旋律创作的旷世名篇。
傅全香说:“我对越剧追求了一辈子,回顾我自己的艺术道路,我觉得,作为一名演员,要想不断进步,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