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杭州市文联第六次代表大会开幕。 5年来,杭州市文艺创作如繁花生树,馥郁芬芳。
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在会上寄语文化界,关注杭州文化的“软实力”,修复杭州的人文生态,并寄望杭州成为文化人的天堂。
“杭州创作”闪亮全国
打着“杭州制造”的文艺作品,走红大江南北。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大宋提刑官》,出自杭州市文联王连生等作家的手笔;电视剧《我亲爱的祖国》更获推崇,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近期即将播出的电视连续剧《红顶商人胡雪岩》由杭州作家薛家柱与著名作家二月河合作,估计又将掀起另一波收视高潮。
感人至深的报告文学《范匡夫之路》,获得了省“五个一工程奖”。多部儿童文学作品分获全国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国家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国家级奖项。此外,在全国第十届美展中,市美协副主席、杭州画院副院长何加林创作的国画《山色空蒙雨亦奇》获得银奖。
5年来,杭州市文艺创作犹如繁花生树,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400余万字,出版各类文学专著230余部,各类作品获省级奖303件,全国奖196件,国际奖49件。
余华“领军”提升整体水平
去年,杭州市文联引进浙籍著名作家余华,杭州画院聘请姜宝华、何加林担任院长等文化事件,均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冲击波。杭州市文联以培养本土人才为主,并逐步引进拔尖人才,担纲专业领军人物,逐渐形成强势创作群体,从而带动杭州文艺整体水平的提升。
以《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闻名中外的作家余华成绩斐然,自2002年以来先后获得澳大利亚、美国、法国等文学界颁发的三种国际文学奖,去年底又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首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文学是一切文艺的基础。以培养本土人才为重的杭州市文联,连续几年举办“新人小说笔会”,请优秀、知名作家来讲课和点评新人之作。杭州市每年都有十多篇精品小说被《小说选刊》等杂志转载。
文化“看点”为名家和民众搭桥
昨天,杭州市文联秘书长项日槐向记者透露了今后的文化“看点”:2006年,市文联将组织文学艺术家深入农村,为农村提供文艺服务,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出力;近期,市文联还将启动“外来务工者艺术节”,表达对他们的人文关怀,让他们更快地融入杭州。
缺乏一流名家,一直是杭州的“软肋”。因此,杭州市文联今年将着力推动一批名作产生,着重反映杭州地域文化。近期,市文联将汇聚文学、美术、摄影、书法等名家,举办一次大型的运河采风活动。为了促进杭州市民的文化消费,今年市文联还将举行“百场艺术精品赏析会”,涉及各个门类的艺术样式,专车还将开进学校、社区和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