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国际物流中心一角。
金三角经济开发区内浙江真爱人造毛皮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金东区孝顺镇来料加工经纪人傅慧丹正和村民一起串珠。
考察当代婺商的奋斗历史,我们会自豪地发现,他们已经描绘出一份令人赞叹的创业图谱:全市拥有9万多家大大小小的企业(不包括当代婺商在外建立的企业)、以义乌为核心遍布全球的小商品销售网络、在全省名列前茅的个体经济和个体工业从业者队伍、由他们创造出的上千亿元财富。如果我们用更细致的目光去考察,就可以发现,当代婺商的崛起同样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
A.经济生活中合作无处不在
从改革开放以来,八婺大地上的制造商和批发商大致在同一个基点起步,并沿着两条相互依傍的轨道向前发展。但在1998年左右,全国各地的零售商开始绕过批发商,直接与制造商建立合作关系,制造商和批发商的关系开始若即若离。大多数制造商向其他产业延伸,并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建立了销售网络,而批发商则从卖本地货发展到卖全国货,由内贸发展到内外贸相结合。
在制造商内部,则可以分为产品(整机)制造商和配件制造商,一个具有相当实力的产品制造商能够带动几个甚至上百个配件制造商发展。
当代婺商之间的合作,催生了块状经济之间的合作。“五金之都”从永康起步,到目前为止已突破原有行政区划,在永康、武义、东阳、婺城、金东乃至兰溪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五金特色经济圈”。其中聚集了有色金属、滑板车、整车和汽车零配件、防盗门、电动工具等10多个特色行业和一个销售额名列前茅的五金市场———中国科技五金城。在永康、金华、武义之间,“汽摩配经济一体化走廊”已基本形成。以变速箱总成生产为例,每天来自永康古山一带铸造基地的变速箱机壳等配件就通过330国道,一批批运往金华的“东风”、“清华”和“汤齿”等厂家变速箱总成装配车间。随后,各厂家组装好的变速箱总成又被运往“北京福田”、“二汽东风”、“江淮跃进”等整车生产厂家和分散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零配件市场。据业内人士不完全统计,“汽摩配一体化经济走廊”几乎每月都向外输送出2万多台变速箱总成。而义乌则与周边地区互动,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小商品加工销售经济圈。永康的五金产品、浦江的水晶产品、磐安的圣诞礼品、兰溪的纺织产品等,在义乌市场里都能看到。义乌成了连接国内市场和境外市场的销售窗口和周边企业原材料的采集窗口,而周边形成的特色制造业,则成了它的制造业基地和坚固后盾。许多生产企业在义乌采购原材料,制造成产品,再通过义乌销往国内外。
与此同时,在义乌和金华(金东、婺城)之间,当代婺商已创造了一条“金义经济一体化走廊”。2003年3月,金华市委、市政府着手规划,分别在金东区傅村、孝顺两镇和婺城区汤溪、罗埠、洋埠三镇之间,建立了金三角经济开发区和金西经济开发区。
感受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好处最深的是已在那里创业的当代婺商。在金三角经济开发区,浙江华丰电动工具有限公司董事长辛永良说,2003年前,他的公司占地面积80亩。金三角经济开发区建立后,给他的公司进一步扩张带来了机遇,他不必像本地有些企业那样要到外地去寻找土地。到目前为止,他的公司占地面积已达130多亩,金三角经济开发区还给他准备了100多亩留用地。随着规模扩大,浙江华丰电动工具有限公司还带动了“华发”等数家配套厂家进驻金三角经济开发区,在那里形成了从原材料到产成品一条龙的电动工具产业链。
在金西经济开发区和金三角经济开发区当中,最多的是来自义乌或与义乌市场沾边的企业。在金三角经济开发区引进的303家企业当中,来自义乌的企业就有200家。随着在义乌创业的经销商和制造商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经销商开始转变为经销和制造兼顾的混合型当代婺商,而在义乌的制造商则朝着更高层次的产品领域进军。但这些经销商和制造商的第二次创业受到了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当代婺商的资本开始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外溢。金西经济开发区和金三角经济开发区正是抓住了义乌资本外溢的时机不断发展壮大。
位于义乌的浙江真爱毛纺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期中,已在义乌建立起自己的“毛纺王国”,同时也在金三角经济开发区建立了另一个“毛纺王国”。与义乌生产基地不同的是,在金三角经济开发区的真爱人造毛皮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人造毛皮、珊瑚绒等新一代产品。到目前为止,仅珊瑚绒就已拥有10多个品种。这些产品借助义乌市场全球销售网络销往世界各地。
在交通闭塞的永康市龙山镇上蒋村,陈兰花正和女儿一起用缝纫机缝制着一些圣诞用品。几分钱的加工费不算多,陈兰花和她的女儿可能还不知道,她们的劳动正牵动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内圣诞用品的销售神经。她们缝制的每一件圣诞用品,都通过义乌圣诞用品市场销往国内外。
据我市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围绕义乌市场,在磐安、兰溪、金东、婺城、武义、浦江、永康、东阳等县市,已形成一个庞大的来料加工业,年产值达数十亿元,加工业务包括串珠、发辫、服装、头饰、贺卡、玩具、腰带、毛线编织、挂件、蜡烛芯等。同时,还涌现出了上万名来料加工经纪人。
家住婺城区蒋堂镇的郑根银就是一个颇为成功的来料加工经纪人。1997年,他从朋友手中拿回一些手链零配件,第一次知道了来料加工是怎么回事。此后,在当地有关部门帮助下,郑根银与义乌市场许多经营户建立起来料加工合作关系。他在自己的村庄和邻村拉起一支来料加工队伍,从业人员已达500多人,年加工产品款式100多种,年发放工资100多万元。在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同时,郑根银也实现了从农民向当代婺商的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