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随着耗资25.6亿元的“中国——东盟商贸港”成功签约,浙商组建的省外首个民营财团
——浙商集团也走入我们的视野。
2005年底,一个由27个企业(个人)集体入股、注册资金上亿元的云南浙商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但近半年来外界对此几乎一无所知。
不过这个被誉为云南省历史上最大的民营联合制企业的浙商集团一亮相,马上就让人们联想到了此前曾风光无限的中瑞财团。
2004年6月16日,注册资本5580万元,股权均分的中国最大的民营财团——中瑞财团正式挂牌运营。这是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的、全国首家无地域限制的股份公司。不过此后,中瑞财团的运作屡屡受到外界质疑,其今后的走向依然是一个谜。
那么,在中瑞迷局之后,这么多的浙江企业为何还跑到云南去组建一个比中瑞还大的财团呢?浙商集团今后又会走出一条怎样的路?
可调动百亿以上资金
“浙商集团向来低调,一般不会接受采访,等东盟商贸港动工之后再说吧。”上周,浙商集团一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我们事后要作宣传。”
消息人士透露,浙商集团可以说是云南省内史无前例的一家民营集团,可调动的资金在百亿以上,其27个股东,个个都是较为成功的浙江企业。目前,浙商集团董事长卢兴华正是这一财团的发起人和牵头人,同时他也是最大的股东。
永康商人卢兴华早在1998年就前往云南投资创业,被业界称之为“造城专家”。他的云南玮圣投资有限公司,在“官渡工业园区”、“晋宁上蒜民营经济开发区”(现城南新港)和“祥云橡塑工业城”几大项目投资建设之后,已奠定了其在云南的江湖地位。
据了解,浙商集团中的27个股东都不直接操作项目,董事会只管决策,具体的项目操作则交给经理班子。
耗资25.6亿元的“中国——东盟商贸港”是浙商集团的第一个项目。据云南浙商集团执行总经理金成光曾介绍,项目总体规划面积为1.33平方公里(约2000亩),主要由主体市场、仓储物流中心、商务区、住宅区4大功能区组成。他们将通过遍布全国各地的浙江企业联合会,重点面向义乌、温州、台州等国内外小商品生产流通比较发达的城市进行招商。项目将有望在今年10月正式动工。
取道云南剑指东盟
一次出手就是25.6亿元。这个项目“暴露”了云南浙商集团的真正目标所在。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南亚双边贸易额呈强劲的增长态势。一向神经灵敏的浙商显然不会对这一庞大市场视而不见。目前有两万浙商在云南、广西从事边贸活动。因为,选择东盟、南亚大市场,就是直接和20多亿人口的大市场做生意。
卢兴华此前在不同场合中曾多次提到,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两万亿美元区内的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投身云南创业的浙商已达20万人,他们都是以浙江为生产基地、以云南为贸易、物流平台,从而辐射整个东南亚、南亚市场。这已经成了很多浙商抢占东盟市场先机的途径。
其实,不仅是在云南的浙江企业对东盟有着浓厚的兴趣,整个浙江商人群体都在抢占东盟市场。比如2004年7月,娃哈哈与达能就选择了在印尼合资建厂;华立集团“走出去”的首站选在泰国;温岭商人诸葛双村投资10亿多元在广西建东盟商品交易中心等。
因此有业内人士分析,浙商集团的成立显然是针对东盟市场,而在大家都在争抢这个蛋糕的情况下,“抱团”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摸索财团发展新路
“我们跟中瑞不具有可比性。我们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浙商集团的一位负责人听到记者提到中瑞显得有些敏感。据了解,浙商集团在很多方面借鉴了国内知名联合型企业的经验教训。这其中也包括了正遭受业界和媒体质疑的中瑞财团。
记者发现,浙商集团董事会只管决策,项目操作则交给经理班子,董事长卢兴华拥有最多单股等,都可从中找到中瑞的影子。不过他们显然舍弃了中瑞“致命平均”的尴尬——内忧外患齐至之时,中瑞财团平均股份、平均表决等松散式产权组合,使得公司进退两难。
近两年以来,温州行业内的整合和民间资本的自发整合愈演愈烈:60多家家具企业组建起“家具航母”,统一品牌经营、统一市场服务、统一兴建生产基地;40家拉链企业投资3.5亿元,扛起了联合大旗等等。
但是,直到今天,国内还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民营企业“联合舰队”,有的已经失败,有的则正处危机之中。因此,对于新兴的浙商集团,似乎也找不到真正可以参考的成功模式,一切都需要全新地摸索,他们的未来也更让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