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春日融融,和风徐徐,3000余名海内外来宾和社会各界代表在绍兴隆重举行2006年公祭大禹陵典礼。
苍松,翠柏,把大禹陵祭禹广场映衬得庄严神圣。上午9时50分,祭祀典礼在隆隆鼓乐中拉开了帷幕。
身着古代服装的祭祀人将供品献上,随后鸣铳9响,寓意禹平洪水、安定九州;鼓手擂鼓34响,表达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对先贤的缅怀;腰围虎皮裙的钟手撞响巨钟,13响钟声悠远不绝,传达出13亿中华儿女对先祖的绵绵追思。鼓乐声中,参祭人员向先祖献上佳酿,全体参祭人面向大禹陵三鞠躬。
绍兴市市长张金如庄严地宣读了祭文,歌颂了大禹“立国始祖、江山一统”的历史功绩。
致祭文毕,手执木锸、柳枝,身着古代服装的少男少女伴着乐声跳起了粗犷豪放的祭舞,由衷赞美大禹泽被万世的丰功伟绩和臣服万民的道德操守。
大禹是开国之祖,又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治水英雄。大禹一生与绍兴关系密切,绍兴不仅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还有不少颇有价值的文化遗存。相传昨天即农历三月初五就是大禹的生日。自1995年绍兴恢复公祭大禹陵典礼以来,至今已持续公祭大禹十个年头。
本次祭典旨在宏扬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大禹精神和务实求真、诚信和谐、开放图强、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力争把公祭大禹陵活动升格为国家级祭祀活动,打响“南有大禹陵”品牌。
祭禹典礼后,昨天中午11时,大禹143代孙姒承家代表姒姓宗亲敲响开村锣,“守陵村”新禹陵村正式开村。
昨天,绍兴公祭大禹,守陵新村也同时开村,记者走近禹陵村千年不改其姓、不易其址的姒姓家族——大禹守陵人的幸福生活
一支来自遥远历史的血脉,迁居到江南的一隅——今日绍兴城南,落地生根,生生不息,世代繁衍,如今已历经140多代。绍兴城东南6公里外,就生息着这样一个古老的氏族——大禹后代,姒姓族人,世代为大禹守陵。而今,这些大禹的子孙们,正经历着4000年中第一次从农耕时代走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选择。因为祭禹的升格,因为景区的大规模改造,这群守陵人终于告别土地,结束与土地的最后一缕牵连,从村民变成居民,从村庄走进公寓,开始新的生产与生活。
20户后人抽签入住
3月31日下午,记者穿过祭禹广场的牌坊来到新禹陵村,正好遇到姒氏族人忙着“搬家”,新禹陵村4月2日就要开村了,20户姒姓族人要入住新家,代表家族守陵。这几天,为了准备公祭大禹,大禹143世孙,绍兴越城区禹陵村党支部书记姒茂利非常忙碌。据他介绍,新禹陵村开村,是公祭大禹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禹陵村原来叫守陵村,但有人嫌这个名字不好,就称为新禹陵村。
新禹陵村于2003年底开始改造新建,保留了原禹陵村有价值的建筑,占地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总投资2500万元。从外表看起来禹陵村是古旧的,但里面全是现代化设施。建守陵村的目的是为更好地保存大禹陵的历史遗迹,展示绍兴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村落文化。
姒茂利介绍,全村原有的800多人,都搬到了大禹陵对面的禹陵公寓,这是政府给村民置换的公寓,一共有34幢。据介绍,这次一共有51户想入住守陵村,最后抽签决定20户入住,代表整个家族守陵。入住的姒族人只是租住这些房子,且只需付很少的租金。他们在禹陵公寓也有房子,但他们需常住在这里,为祖先守陵。
新禹陵村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姒茂利说,姒氏后代世代务农,很少有做生意的。随着新禹陵村的兴建,关于买卖、关于市场、关于经营的话题也出现在姒氏人的口中。在守陵村村口,记者也听到了这样的讨论:“在这里开个旅游纪念品店生意不知好不好?”“开个小吃摊,让外地游客尝尝绍兴特色臭豆腐,生意应该不会差。”但记者发现,讨论的虽很多,但一问,真正想开店的姒姓人却并不多。
祭禹是姒姓人的使命
尽管从村民变成了居民,但祭禹依然是姒氏人念念不忘的使命。今年54岁的姒张富在稽山桥附近开了一个加油站,作为姒氏第143代子孙,他说:“我是1952年出生的,没有看到解放前的祭禹场面,很早就想以姒族后裔的身份做一次家族式的祭祀。”
他把设想与上一辈人一说,立即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于是大家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按照传统族规,祭祀需要牛头、整只羊和猪头做供品,但大家找遍绍兴城也没有找到牛头,后来通过朋友介绍,才在金华的一家屠宰场里找到了一只牛头,可是离祭祀的时间还有4天,为了防止牛头变质,不得不放进了一家食堂的冰库里。谁知到了除夕晚上,拿出牛头一看,已冻成了一个大冰块,几个人花了好几个小时,把牛头放在河水里化冻,最后又进行了“整容”。
今年大年初一,在浓雾弥漫的大禹陵旁,清一色100多个男丁组成了庞大的祭祀队伍,举行了一次解放后50多年来姒氏家族规模最大的民间祭禹活动。
香火缭绕,鞭炮声声,大禹的后裔们以最虔诚的态度,按辈分向自己的祖宗拜祭。在姒氏族规中,拜祭大禹与拜菩萨不同,不点蜡烛,而且双手抱拳,表明在姒氏族人眼中,大禹不是菩萨而是祖先。
按照族规,参加祭祀的人都可得到一支竹筹,事后可以向操办者换百枚铜钱,称为“百岁钱”,相当于祭肉一块。第一次参祭的新媳妇,作为族中新增人口,可以得到一支大筹,换取双倍的百岁钱。当天上午,各房还要分别祭拜近代祖先的画像,称为“拜像”。
姒茂利说,祭禹的风俗只是在战争年代中断过,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进行,族人一到日子就自发去祭拜。1995年绍兴市政府公祭大禹陵,以后每逢五年、十年都是公祭,平时是民祭。
姒姓千年不易其址
据有关史料记载,4000多年前,大禹的第六世孙少康,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守祭大禹陵墓,建祠定居成“禹陵村”,故又称“守陵村”。这里居住的村民多为姒姓,他们是大禹的后代,世世代代在此守陵,该村由此被称为“天下第一村”。
截至2000年,姒氏族人为700多人,分布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禹陵村姒氏成为我国极其少见的千年不变其姓、不易其址的古老家族,引起了人类学研究者的关注,被中科院的课题组作为华夏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