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全国化纤行业效益急剧下滑形势下,浙江的化纤行业却全年行业销售收入增长30%,实现利润20.8亿元,占全国化纤行业利润总额42.9%,同比增长2.2%。
化纤行业是一个中间产业,审视浙江化纤行业的“成绩单”,不能不注意到这样的背景:去年以来,化纤行业经受了国际石油上涨、贸易摩擦、欧元连续攀升以及国内宏观调控、电力供应不足、行业周期低谷等多重打击,企业陷入较为困难的境地,普遍出现了经济效益、发展信心、投资额度的“三滑坡”现象。
那么,浙江化纤行业的“突围”,就经济学的意义上而言,就不仅仅只是一个行业的成功,探究、解读这类经济现象,无疑对当下仍处于困局中的众多产业,具有诸多启迪。
产能过剩困扰产业发展
与杭州主城一江之隔的萧山区,现有化纤生产企业43家,化纤总生产能力为338.21万吨,这些企业在全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涤纶聚合能力是全国的16%,氨纶占全国总量的16%。
然而,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化纤企业效益急剧下降、普遍遭遇严冬,成为工业行业中效益下滑最突出的行业之一。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当时运作一个化纤企业,犹如“鸡骨头炖汤,没有肉只有点味儿”。
“2004年萧山的化纤产量为270万吨,而利润仅为4亿多元。”萧山区经济发展局陈秋芹告诉记者,化纤行业正在遭遇“严冬”。
不独杭州一个萧山,全国化纤产能也同质化快速扩张,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造成行业内部的过度竞争。数据显示,近4年来,世界化纤工业每年以4%到5%的速度发展,而我国化纤业以近25%的年均速度高速增长。浙江2003、2004年两年的增幅分别达44.5%和48.2%,全国化纤产能从2000年的740万吨猛增到2004年的1600万吨,涤纶聚酯产能已占世界的40%。这给市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致使业内企业争夺原料、互抢市场,造成原料价格猛增、而产品价格则一路下滑。
调整品种结构,限量保价为上策
记者从浙江省下发的《关于加快化纤行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中看到,“十五”时期,浙江省化纤行业快速发展,2004年化纤产量557.8万吨,居全国第一位,占世界产量的15%左右。但随着国内外化纤产业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浙江省化纤行业产业技术层次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一般性生产能力增长过快、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日益显现。
据浙江省经贸委轻工纺织行业管理办公室黄宪法介绍,去年以来,浙江化纤企业纷纷实施限量保价,淡化“总量”,优化“结构”,开发细弹、超细弹化纤品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改变近年来化纤行业的发展以量的扩张为主,尤其是一些企业固守的“大规模、低成本、抢市场”经营理念。
一组数据足以验证浙江化纤行业的“突围”业绩:2005年全省化纤企业销售收入930.5亿元,同比增加30%;占全国化纤行业销售收入2504亿元的37.2%。实现产销率98.8%,同比增加1.4个百分点。全年产销衔接良好。
黄宪法告诉记者,不仅总量增势强劲,产销衔接良好,而且化纤行业的经济效益逐季转好,运行质量有所改善。2005年,全省化纤行业实现利润总额20.8亿元,占全国化纤利润总额48.5亿元的42.9%,同比增长2.2%,行业经济效益质量逐季转好。目前化纤已成为浙江主要的支柱产业,在国内化纤市场中,“三分天下有其一”,为全省纺织工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浙江化纤业再做“变脸”大手术
按照浙江有关专家的意见,浙江的化纤产业,仍然必须接受一次“大手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走出产能过剩的困局。不久前,浙江省经贸委下发了《关于加快化纤行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手术刀”指向化纤业发展中的“顽疾”。
首先,新投资项目将受严格控制。
数月前,浙江萧山的两大国内化纤龙头企业,连同另一家知名化纤企业出击东北,与大连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开发区石化项目投资协议,浙江化纤产业欲走高端路线、破解“成长烦恼”的迹象已经显现。
《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化纤行业投资建设的引导,积极鼓励和支持符合重点发展方向的技术和产品投资项目,严格限制技术含量不高或一般扩大生产能力的项目,禁止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淘汰落后技术及装备。
其次,12类技术、产品发展受鼓励。
浙江化纤产业将迎来一次怎样的“变脸”?《通知》公布了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重点发展的12大类技术及产品:大型化、精密化直接纺涤纶超细长丝生产技术,新型差别化和功能性纤维及高档纺织面料一体化研发生产,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及相关功能性纤维,新一代复合超细纤维,新一代高性能纺粘法、熔喷法非织造布技术及装备,新一代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及其改性和复合材料,特种纤维及产品的研发生产,新型聚酯及纺丝技术装备,聚乳酸纤维,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化纤清洁生产技术及环保治理新技术,化纤用环保型油剂、助剂、改性剂、染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