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上午9点到11点半,浙江省图书馆,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先生,将应邀走进“浙江人文大讲堂”,作题为《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致青年学子的五句话》的演讲。
俞敏洪有着太多的称谓:“留学摆渡人”、“红衣主教”……他一手创办“新东方”,如今已成为学英语的代名词;他给青年学子作演讲,连同他本人的传奇故事一起,成为人生奋进的一杆旗。很多人是听了他演讲后决定出国的。一位现已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的学生由衷地说:“是俞敏洪改变了我一生。”
昨日,记者电话专访了在北京的俞敏洪。
年轻人承受着三重压力
记者:您经常和学生说这样的话:Hemming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s a stone of hope(从绝望的山崖中凿出一块希望的石头)。8日您的演讲题目也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致青年学子的五句话》。您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产生绝望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俞:那句话是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中的名言。跟我们那个时代的人相比,现在年轻人的确更容易绝望,主要是因为他们承受着三个方面的压力:
第一,长年累月的应试教育并没有磨炼出他们的信心和耐心,这很容易出问题;
第二,不少年轻人都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习惯了作为独生子女和家庭中心的生活,所以进入社会后,哪怕碰到很小的困难也会觉得很委屈。
第三,大学生面临的压力的确很大。屈指算算,一般大学毕业生的出路也就三条:考研、出国、就业。据我所知,只有1/3的考研者能够成功,能出国的更少。所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是相当大的。不像我们那时候,担心最多的就是有没有男女朋友之类的问题。
但是我也观察到有些学生上了大学后变得不上不下。看着周围的同学找到好的工作,心理就失衡,一般的工作都不愿去做了。所以,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年轻人反而越来越绝望。
我以前看日本电视剧《阿信》,深受影响。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其中一段歌词:没有月亮,我们可以看星光;失去星光,还有温暖的眼光;希望是迷雾中还能眺望未来的窗;永远相信未来,相信远方。
至于如何凿出那块“希望的石头”,我觉得一些简单而深刻的信仰能给自己带来希望,比如好人总有好报,付出总有收获这样大家都知道的道理。
全力以赴,但不要跳崖
记:我注意到你的人生中也曾经有过一些“坎”,比如说考了3年才考上大学,托福考了657分,但还是没有一所美国大学要你等等。这些时候你有没有过绝望的感觉?
俞:是的。但这种绝望没有持续很久,因为我会寻找下一个目标。比如说当初我出国没有成功,那我就待在国内,教别人怎么出国。有了新东方后,发现自己可以做更有意义的事,所以后来有出国机会都放弃了。这时,我实际上是已经超越了原先的目标。
所以,我对年轻人的建议是:为一个目标全力以赴。但是很有可能这条路不适合你走,因为下面是悬崖峭壁,你总不至于往下跳吧?试试其他的路或许会更好。
找到目标就是成功
记:我们周围有很多人,平凡但不甘于平庸,并迫切地希望取得成功,却又不很清楚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您认为什么是成功呢?
俞:应该是一种心态吧。你很有钱或者处于某一个很高的位置,都不一定是成功。我认为有希望并能为之努力,就是成功;换句话说,寻找到目标就是成功。用更简单的语言,就是对自己状态的满意吧。
记:那你觉得自己成功吗?
俞:当然不成功啦。我对现状不满意的地方很多呢,比如新东方现在太大了,操作理念上就会和以前不一样,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记:一些媒体对你的评价是一个“将命运的咽喉扼在自己手中”的成功男人。
俞:呵呵,他们是说我把自己给掐死了吗?是的,我的人生基本上都是自己在为自己做主,但有时候也不能。因为我必须和其他人相处,我的命运和其他人的命运是交织在一起的。
成功需要磨炼
记:很多年轻人都把您当成榜样,跟他们说说您是怎样到达这一步的吧。
俞:其实有很多因素啦,但最主要的应该归功于自己的综合素质,比如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等等。我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半夜里提着一桶糨糊往电线杆上刷广告,广告还没贴上去,糨糊已经变成冰了。
记:那年轻人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素质呢?
俞:这恐怕需要生活的磨炼。年轻人很少能够这样,除非他经历很多事。有些新东方的学生也来找我,却不和我聊这些,就看一眼,找我签个名之类的。
有条件还是该出国
记: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有出国的想法,很多高校BBS上的海外留学版也非常热门,您是怎样看待这种出国热的?
俞:对于大学生出国留学,比较好的大学都是鼓励的,我个人也觉得这很有益处。因为这段经历,会让学生遭受传统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冲撞,从而产生一种文化上的提升。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这都有好处。如果有条件,同学们还是要争取出国留学,哪怕是在国外受些苦也好。
中国考生记不住单词
记:我发现很多同学在准备出国考试的过程中,做得最多的事就是背“红宝书”,你认为背单词是不是应付考试最有效的方法?
俞:背单词是没办法的办法。考试考的是综合英语能力,但是中国考生记不住单词,所以只能背啊背。不过这其中也有很多窍门,我那本“红宝书”中提到了一些。其实,考试成绩不是成功留学的惟一因素,我自己就是最好的证明。1988年,我在留学大潮中,也参加了托福考试,还考了657分,那在那时算是顶级分数,但结果是依然没有任何一所美国大学要我,这一点充分证明了分数不是万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