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模式下的崛起之路
你也许不知道,20多年前,花园村还是“草棚泥房穷人家,担盐捉鱼度生涯”的穷山村。
和中国所有明星村一样,“能人”是村子富裕崛起的至关重要因素。在花园村,53岁的邵钦祥就是核心人物,他还是全村“大同”共富之梦的设计者。“我是个倔强的人。”现任花园村党委书记、花园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的邵钦祥说,因为村穷被人欺,才立志去改变它。
1978年,25岁的邵钦祥结婚,为给婚礼增添喜气,他借来200米电线,向隔壁较富裕的马府村借电。不料晚上婚礼进行到一半时,马府村人突然把电线剪断了,原来他们看不起贫穷的邻居。
这给了邵钦祥当头一棒,要知道当年花园村年人均收入仅为87元、人均口粮才240多斤。贫穷深深地刺痛了这位好强小伙子的心,他决心通过创办企业、走“以工富农、以工兴村”之路。1981年,邵钦祥和家人、朋友自筹9000元资金,创办村里第一家企业———花园服装厂,当年就掘到第一桶金:实现产值5万,创利7000元。
1986年,33岁的邵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在思考:有了物质基础,如何让所有村民都富起来?“我决定每年从企业利润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村里基础设施建设。”
1991年,邵以8家村办企业为骨干,联合46家个私企业,成立金华市首家村级工业公司———花园工业公司,开创了一个“村企合一,共同富裕”的崭新模式。村民不仅100%安置就业,还吸收邻村和外地职工。
没有贫困户,也没有暴发户
花园村村办主任徐志金说,从1986年起,这里就推行共富共享待遇。主要包括:60岁以上老人月月有生活和粮食补贴,全村少年儿童入学入托均予减半(以前是免费的),孩子上高中、大学有3000-20000元奖励;1岁至50岁村民的养老保险金和医保均由村里交;困难户可申请每平方米240元以上的建房补助……
在花园村,既没有贫困户,也没有暴发户,家家户户住着三四层的小楼。统计显示,2004年该村民户均私有财产已超60多万元,人均拥有住房面积为105平方米,全村拥有轿车120辆以上。
这个位于东(阳)永(康)一线二线之间,距离南马镇2公里的村庄,面积只有5平方公里,却实现了一个富裕的梦想。
启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沈泽江看来,与华西村、南街村等明星村不同的是,浙江花园村发展是以“个体为主、集体并存、农民共享成果”的特有模式。
对于花园村,专家们认为有四点经验可启示。一、通过个人资金盘活集体产业,大大降低村集体资产风险;二、打破村不能办现代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先例,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如维生素D3项目;三、农村发展实事求是,按不同资源来定位,带头人作用及精神境界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四、让农村成小城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