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嫁到其他地方的女儿有900多元,连去世20多年的老父亲也能分到500多元,每到年底就能拿钱。”昨天上午,遇上这样好事的63岁的俞沈荣一连说了“想不到”,向记者表示他内心的激动。
俞沈荣是海宁市硖石街道农丰社区的农民,发生在他身上的这一切得益于该社区去年9月16日实行的股份制经济合作社改革。从这天起,农丰社区包括俞沈荣在内的2000多名农民摇身变成了“股民”。
“我们是被城市融合的村庄。”农丰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会成员、社区居委会主任沈春良对记者说,随着海宁城区不断扩大,原先隶属石路乡的农丰村在行政区划调整中,于2002年6月10日“撤村建居”。目前,除剩下200多亩土地外,村里其余的土地都被征用了,大部分村民的户口也都“农转非”了。“如何让‘撤村建居’后的集体资产不被虚置,并管好用好原有的集体资产,使其保值增值,将集体资产量化到人、集体收益分配到人是不得不走的出路。”沈春良说。
农丰社区被海宁市定为首个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的试点社区,希望其为海宁全市农村股改积累经验。据沈春良介绍,股改首先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摸底工作,由海宁市农经局、硖石街道以及村里分别派人成立“政策处理组”和“人口核对组”,一边进行清产核资,一边摸清村里人口的具体情况。“整个过程完全是透明的,公开接受村民监督。”
“资产清算出来后,就召开由村民组长及村民代表参加的‘核对会’,逐项宣读、逐项核对。”沈春良告诉记者,最终确认集体经营性资产195.71万元,列入折股量化范围,公益性资产、土地等资源性资产、原组级资产均不量化。“除去33.08万元以现金形式一次性照顾补偿给曾经在册的有关人员外,余下162.63万元以1元1股折合成162.63万股,按人口股70%、农龄股30%的比例量化到人。股东每年可以从收益中按股分红。”
“股改之前,我做了几十年农民,也没弄清楚自己村里到底有多少‘家底’,现在全清楚了。”这是55岁的农丰社区村民周林荣最大的感受。他告诉记者,股改让他们这些普通村民不仅有了集体资产的收益权,而且首次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对集体资产的知情权,“这才是真正的‘村务公开’。”记者采访中得知,股改后的农丰社区每年都要接受海宁市农经局的审计,而且审计结果要在每年的股东代表大会上宣读。
农丰社区今年1月份已进行了首次分红, 2146名农民股东共领到红利60248元。
【采访札记】
“农丰实践”其实是嘉兴市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一个缩影。而对农村经济合作社实施股份制改革也是嘉兴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益尝试。目前,嘉兴市各县(市、区)都在积极地推进这项工作。实践证明,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实行农村股改,有利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稳定;有利于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过渡。
农丰社区股改信息的公开透明消除了村两委班子与普通村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消除了村民们内心的担忧,让整个社区一下子变得更加和谐起来。记者在采访周林荣的时候,他正用车拉泥回家种花,看得出他的生活悠然自得。
不过,股改后给村两委班子带来的却是另外一番感受。“现在这个家不好当啊。”沈春良向记者坦言,他感到压力比以前大多了,村里的“家底”村民一清二楚,首先得保值,然后还要增值,村民的这些要求随着股改更加现实了。“这就逼着我们这些‘当家’的不能出任何纰漏,‘饭碗’砸了是小事,内心的自责可难受啊!”
沈春良说,他已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应该由原来的服务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因此他平时不断地“充电”,希望把村民们托付的“家”管好、经营好,让大家一年比一年有更多的红利可分。
其实,这也是嘉兴市许多已经股改后的村级带头人所面临的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