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哪?到处乱扔垃圾啊。有的还倒在河里。村里的垃圾,基本靠雨水冲。”4月7日,开化县华东村,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的李老汉比划着告诉记者。
尽管事先对开化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有所了解,但真的走进华东村,记者还是感到了震惊———没有通常农村常见的堆得到处都是的生活垃圾、没有随地都是的家畜粪便……
“我和老伴都是村里的保洁员,她打扫卫生,我分拣垃圾。”70多岁的李老汉笑着走向村边一个四角凉亭———农村垃圾分类站。把三轮车上的垃圾推到地上一番挑拣,堆到标明“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的棚子里。
华东村为什么这么干净?有李老汉两口子管着呢!
环境有人管了,卫生状况随之改观。衢州市农办副主任毛桂文感慨,“我常下村,现在到一些示范村整治村,都不敢随便乱扔烟头了。”
3月23日,省建设厅副厅长贾宝林到开化县调研,留下一句话,“开化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是一大创新,是对全省乃至全国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模式的补充和完善。”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会引来如此高的评价,带来一番全新景象?
困局:山区县用不了城里的法子
最初,衢州借鉴的是嘉兴等地的办法:把农村的垃圾运到城里集中处理。在各乡镇建立垃圾中转站,各村设垃圾池,垃圾集中清运到垃圾中转站,最后运到市里的填埋场。
“我们山区县,实行起来难度很大。”开化县委副书记肖渭根说。按肖的计算:建一个中转站至少需36万元,每年运行维护费2.4万元,各村收集点及配套设施一次性投入要1.1万元,各村每年正常的运行维护费要3.67万元。
而垃圾填埋更是个大问题,按照每人每天产生一斤垃圾来计算,开化30万农村人口每天至少要产生150吨垃圾,“这么大的垃圾量怎么处理啊,得要一个多大的填埋场?”
出招:三分之二垃圾在村里消化
不能简单照搬照抄,于是,一条适合山区农村操作的方法开始探索。
农村垃圾主要是生活垃圾,以有机垃圾为主。县农技部门进行了“技术攻关”,找到一个垃圾变肥料的办法———他们在垃圾中按一定比例掺入粉煤灰、污泥、粪便、菜园土,一段时间发酵后,垃圾就成了肥料。
这个办法很快得到了市农办的肯定。之后,开化顺势推出治理山区农村垃圾的套路:每家门口的卫生由自己负责,村里的公共卫生由村保洁员负责清扫,再集中分拣。
“这种做法,使得三分之二的农村垃圾在村里就解决了,真正实现了农村垃圾不出村。”毛桂文说。据他介绍,现在全市已建立中转站的村也着手仿效开化模式。
财政、集体经济较薄弱地区,都可仿效
省建设厅副厅长贾宝林在考察了开化的垃圾处理模式后认为,开化的做法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可操作性很强,县乡财政、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地区,都可以仿效。
在下溪村采访时,年轻的村支书许华德也算了本账,实行垃圾集中处理后,每个村建一个分拣站,这是最主要的投入,加上垃圾桶、垃圾池之类,一次性投入只要8000多元钱。这与城里建垃圾中转站动辄几十万的投入来说,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专家:这是基层治理的成功典范
省委党校教研部副主任吴锦良教授说:开化实行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模式,是一种基层治理的成功典范。在公共管理模式中,政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主体,但不是唯一的主体,只有能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以最少的成本办大事,才是好的治理模式。
从这个标准来说,开化治理农村垃圾的做法无疑是值得借鉴的:政府的投入不是很多,但却调动了村级机关以及农民的积极性,解决了农村的垃圾处理问题,净化了农村环境。
这说明,在新农村建设中,并不意味着政府要一味给资金、给项目,而是要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引导和鼓励,把农村的各种力量调动起来,与政府合作,一起来处理好农村的公共问题,建设好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