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人】
谁有好项目经费就给谁
事实上,浙江在2004年就开始了一项创新,一项领先的创新,这项创新惠及35岁以下的年轻博士。
在这个制度出台之前,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博士,要想申请科研经费,那真是难于上青天。而在浙江,限项申报制度取消了,谁都有报名权了。更重要的是,申报的评判指标只有一个———“项目的创新性。”“这促使我省基础研究队伍的年龄结构更合理。”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宣晓冬举了一组数据,2005年资助的420个项目中,35岁及以下的负责人占38.11%,是有史以来最高的。
虽然说在鼓励年轻人搞基础研究这块做得不错,但遗憾仍是难免:“虽然我们津津乐道于浙江籍的院士非常多,但真正返乡生根的却寥寥无几,而能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浙江科学家就更少了。”省科技厅一位负责人说。
“那些关注浙江发展重要科学问题的战略科学家,是我们引进的首选目标。”宣晓冬说,也就是那些涉足绿色、精密制造技术,能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公共卫生与重要疾病防治等基础理论的科学家。而首选引进的意思是指,他们将优先获得科研经费。
【基础研究·钱】
搞研究,不能不谈钱
“今天,浙江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大关,可以说,搞基础研究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不再是天方夜谭。”省科技厅一位负责人说。
作为基础研究的“财神爷”,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加大投入。“十五”期间,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约投入10300万元,支持了1740个项目,既出成果,也出人才。其间,申请专利232项,获国家级奖11项,省部级奖58项,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5911人。
“基础研究是个特别耗钱又费时的活,按现在的情况,交给企业来做是不现实的。”宣晓冬说,目前,对这一块的补贴主要来自财政支出,目前定的计划是每年追加几百万投入,整个十一五期间,投入总量力争达到2亿,虽然这投入还远远不及应用研究投入的一半,但“你可别小看了这几百万,虽然暂时还无法与应用研究的投入相提并论,但这是一个政府开始重视基础研究的信号。”
【基础研究·时间】
基础研究要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
10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陈教授这份多年才出成果的耐心。
浙江省在十一五期间,将狠抓新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新风气,倡导学术批评,引导科学工作者求真、务实的价值追求;期待一个好的氛围,引导科学工作者们愿意花时间去做基础研究工作。
【基础研究·专家观点】
这意味着政府执政方向的改变
浙江省科技信息院院长唐建国:树立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离不开基础研究,浙江省政府开始重视基础研究,这意味着政府执政方向的改变,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这届政府今天做的事情,甚至是在为后面好多届政府“做嫁衣”。
基础研究具有超前性,是为未来而开展的研究。这类研究往往难度大、风险大、周期长。比如,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用于生物基础性研究的投入,每年都有300多亿元,能产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并不多。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就是美国始终引领着世界生物技术的潮流。
虽然风险大,但基础研究,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一旦能掌控某个基础研究的领域,就将引领时间潮流。日本的半导体技术世界领先,其实,半导体的基础研究是由美国奠定的,日本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等离子、液晶等应用技术,并不是美国没有这个技术,只是他们不做。当前,美国始终占在国际分工链中的最高端,就像计算机领域,美国集中精力放在CPU上,这是计算机的“大脑”,日本等其他国家开发显示器、打印机,都还是围着它转。
浙江搞地方基础研究,我们既不要夜郎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但,浙江必须及早入手,在基础研究领域争得一席之地,锁定自己的领域,把长处发挥出来。这也是提升整个浙江经济质量和竞争力的关键。
名词
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探索自然规律,追求新发现、新发明,创立新学说,积累科学知识,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经济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基础研究往往说不出究竟有什么“用”。
但是,纯基础研究工作一旦取得有显示度的结果,就有可能产生划时代的效果,如相对论的提出、电磁理论的形成、超导与半导体现象,以及生物遗传因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等。
基础研究战略意义就在于,它是一切应用研究得以突飞猛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