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针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温州市实施了“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战略。同一般意义上的招商引资战略不同,温州实施这一战略的基点不在于获取外资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获取外资带来的技术、管理、制度、理念和国际销售渠道优势,以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战略为“温州模式”赋予了新内涵,为温州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初步探索出一条实现发展模式转型与提升的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和时代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民营经济发展为主要驱动力的“温州模式”取得了显著成绩,曾经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内外竞争的加剧,温州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企业以低成本为主要竞争手段的优势逐步减弱、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主要靠内源性民间投资驱动,工业化模式具有封闭性。面对新的挑战,温州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战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和实施的。
对“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战略的实践考察
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温州的工业化模式除了具有企业产权制度明晰、产业主要集中于传统制造业和低技术行业等特点之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资本的内源性:基本依靠民间投资驱动,最大程度地利用国内资源与国内市场。虽然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温州人在经商,但温州的区域工业化模式却具有封闭性。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温州工业化模式的开放性开始有所提高,市场由国内向国际拓展,大量质优价廉的温州产品走向世界各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一些温州民营企业在出口商品的同时,开始寻求其他方式的国际合作。但由于利用外资的水平仍然较低,仅仅依靠民营企业自身封闭发展,难以在短时期内突破技术、管理、制度和理念等瓶颈制约,也难以及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必然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
提出和实施“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战略,旨在改变这种资本内源性和封闭性的工业发展模式,借助外力驱动内力,推动民营企业与国外资本合作,克服发展瓶颈,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
2005年,温州市委、市政府围绕实施“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战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出台《关于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与海内外著名企业合资合作的若干政策意见》;召开全市招商引资动员大会,进一步谋划利用外资工作;通过行业商会与国外相关投资促进机构建立联系,成立境内外招商引资联络处,拓宽招商引资渠道;通过新闻媒体定期公布外商拟投资项目信息,举办和参加各种大型招商引资活动,为民营企业与外商搭建沟通平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改善投资环境。“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战略实施一年来,温州市合同利用外资7.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亿美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54.2%和48.2%,增幅名列全省前茅。
温州民间资本充裕,为什么还要招商引资呢?这可以从温州市对外资作用的认识上来分析。从实际情况看,温州缺乏的并不是资本要素,而是与外资资本要素“捆绑”在一起的先进的技术、管理、制度、理念,以及高素质的人才和更高层次、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因而,同一般意义的招商引资战略不同,温州市实施“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战略的基点在于获取外资带来的技术、管理、制度、理念和国际销售渠道优势,而不在于获取外资数量的多少,其真正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温州市对招商引资设立了“绿色门槛”、“技术门槛”和“投资门槛”,使“以民引外”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一类是在技术、管理、品牌和国际销售渠道等方面对温州民营企业具有提升作用的项目;一类是具有提升温州产业结构、拓展产业链作用的项目。从具体实践看,已经引进的项目基本达到了这样的要求。
实施“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更加“有为”,但并没有改变温州模式“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市场主导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温州市在实施这一战略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把握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政府部门则是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着重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方面发挥引导、推动和服务作用。众多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为外资企业提供了很多合作机会和商业利益,这是实施“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战略的基础,也是吸引外资企业进入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