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他老觉得奇怪,怎么还要参加夜间义务巡逻队呢?在他的老家约旦,可没有这样的差事啊。”昨天,籍贯湖州的钱女士,笑着和记者说起了丈夫依麦德去年加入社区治安巡逻队这事。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依麦德明白了这事的意义。钱女士说,“直到去年,我的一个包放在家里被人拎走。那以后,带把手电筒、戴上红袖章上街巡逻,就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事了。”
4月14日下午,这位名叫依麦德的约旦帅哥,当上了义乌鸡鸣山社区管理联络小组组长,职责是参与社区综合治理、邻里调解、治安巡逻等。
同一天,他还和他的中国房东贾樟忠,一起拿到了《中外友好家庭》证书。
高高的鼻梁、深邃的眼睛,依麦德已在义乌生活了8年。目前,他们一家租住在义乌人贾樟忠家中。平时他会到社区露天舞场跳跳舞,过年会在家包包饺子……
依麦德风趣地说:“我就是约旦籍的新义乌人啊!”
像依麦德这样长期快乐地生活在义乌的外国人有8000多人。境外人员的大量涌入,极大地促进了义乌市外贸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义乌市的国际化程度。而鸡鸣山社区、锦都社区等因外国人居住较多,被市民形象地称为“联合国社区”。同时由于民族、文化、语言等差异,境外人员在融入义乌市过程中也存在不融洽、不协调的地方。
如何让老外们融入当地的生活?如何让“联合国社区”成为和谐社区?今年3月,义乌市在鸡鸣山社区、锦都社区启动了境外人员融入社区试点工作。而在这前后,聪明的义乌人做了一个又一个先发性的尝试,并收到很好的效果———越来越多的老外成了实实在在的“新义乌人”。
【老外在义乌·生活】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
片段:每当夜幕降临,在义乌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的街道上,就会出现一支格外惹人注目的巡逻队,因为这个队伍中有几个老外认真地一起巡逻,他们也是这个社区的一分子。
3年前,到义乌做小商品外贸生意5年之久的依麦德,租住到鸡鸣山社区的义乌人贾樟忠家。现在,依麦德5岁的女儿乐乐和贾樟忠父亲贾永顺亲如爷孙,房客房东处得就像一家子。
鸡鸣山社区住了600多个老外。为了让老外更好地融入义乌的生活,社区想了不少办法。时代广场公寓开通了24小时服务热线,招了会多国外语的大学生值班,在有需要的时候,他们还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翻译服务。
除了做好服务,社区还倡导老外参与社区管理:去年请老外加入了社区治安巡逻队,今年请依麦德等4个外商参与社区综合治理、邻里调解、治安巡逻等;同时他们也成为社区老外与社区管委会对话的一个重要渠道。社区今年还推出评选《中外友好家庭》活动,今年有5户人家得此殊荣,以后每年一评。
【老外在义乌·工作】老外也能评先进
片段:今年2月10日,义乌浪莎袜业集团门口,一位蓝眼睛、络腮胡的意大利工程师安杰洛,手捧2005年度义乌市级先进工作(生产)者大红证书,在掌声中,被工友们抬起并抛向天空。
安杰洛是今年义乌市首次从80万外来建设者中评出的33位优秀先进工作者中的三位外国专家之一。义乌人叫他们技术专家,也叫他们“工作狂”。
作为一个国际性商贸城市,无论是针织、五金、文具行业,还是高科技的医药、电子以及市场外贸等行业,都活跃着老外的身影。义乌市政府一位官员说,评“老外”当先进,目的就要是建立起国际化、开放式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