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足以与长城媲美。为使它不再继续遭受破坏,两位耄耋老人四处奔波游说寻找申遗工作牵头者。
今年5月份,全国政协将组织一次对大运河的全线考察,并在杭州集中讨论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问题。两位老人21年的努力总算快有结果了。
一封“申遗”信寄给沿线18个市长
2005年12月15日,运河两岸18个市长都收到了一封信。
著名古建筑保护专家、90岁的郑孝燮和82岁的罗哲文、61岁的高级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怀着急迫的心情,联名致信大运河沿岸城市的市长,呼吁用创新的思路,加快大运河申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遗产的工作进程。
他们通过电子邮件、信件、亲自呈送等方式,向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6个省市18个城市的市政府发送了这封信。
接到老专家的信件后,运河两岸三城市———通州、扬州、杭州给这三位专家回了信。
大运河的遗产价值
“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突出的价值”———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遗产认定的最核心的尺度。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作为中华民族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大运河可谓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凝结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时至今日,运河两岸依然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重心区域之一。
除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形态,在运河的开凿、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绚丽多彩的运河文化,包括曲艺、舞蹈、戏剧、文学、民间艺术等相当多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构成了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京杭大运河“生病”了
郑孝燮,今年91岁,著名城市规划专家,曾参与过平遥古城、卢沟桥的保护。
罗哲文,今年83岁,著名古建筑学家,长城的发掘和修复跟这位老人密切相关。
把这两位老人联系到一起的,是京杭大运河。他们花了21年的时间,为它争取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格。为此他们多次到大运河去考察,却发现大运河病得不轻。
运河边空气中的臭味让郑孝燮和罗哲文不禁摇头。
罗哲文:“我有一次从杭州坐运河的船到苏州,那个晚上十多个钟头臭极了。”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污水直接排进了运河,各种生活垃圾倾倒在运河边甚至河道内,大量难以分解的塑料袋就漂在运河的水面上,远看,运河就是一个大垃圾场。
但是,运河变臭变脏并不是两位老人最担心的事情。运河干了,老百姓吃水难了,就只能打地下水喝。没水了,大运河里船也走不动了。如今京杭大运河全年通航里程只有877公里。眼看着上千年的大运河在几十年里就萎缩了一半,两位老人着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