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古村落是农村文化发展中走现代化与传统化相融合、经济与文化相统筹、自然与社会相和谐之路的一种可行模式,是文化农村的最佳选择……我们呼吁立刻开展中国古村落及其文化的调查和普查,摸清文化家底,建立古村落名录,全面整理村落遗产,分类保护……”在昨天举行的“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基层工作者经过深入交流与探讨,最终以一份《西塘宣言》表明了他们对古村落保护的一致态度。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亚太地区总代表青岛泰之、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福田亚细男、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菅丰等中外专家、学者,以及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顺化等古村落保护示范地区的代表应邀出席了论坛活动。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中)、CCTV-4主播王世林、嘉善县西塘镇党委书记沈国强在风景如画的西塘古镇上交谈。
“西塘保存了生活的诗意”
今年64岁的冯骥才这几年一直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而奔走呐喊着,他说:“必须抓紧时间,一个一个地拯救它们的生命。”这一次,他把目光聚焦在了散落于各地的古村落上。继去年江南文化节之后第二次来到西塘的他感慨地说:“西塘的保护让我感动,政府完全站在文化的利益上去经营一个小镇,这的确值得学习。因此,我们选择把这次活动放在西塘举行。”
冯骥才说,文化遗产既有物质的部分,也有非物质的部分,古村落就是这种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综合体,它既包括了以物质形式凝固下来的“躯体”部分,也包含了大量靠人的言行传承下来的“灵魂”部分,比如生活的民俗、信仰的民俗、节日的民俗、婚丧嫁娶的民俗,还有各种各样的民族艺术,这些共同形成了一整套的地方风情。
说到这里,他提起了去年在西塘看到的一个细节:有一天黄昏的时候,一位老太太把一盆花从窗外往屋里搬,看到花上落了一只蝴蝶,便轻轻一摇,蝴蝶飞走了。“西塘连生活的诗意都保存下来了,这让我感动。”
当务之急是摸清“家底”
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古村落散布于大江南北,是镌刻着人类智慧的活化石。冯骥才说,古村落要符合几个标准: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历史文化遗存,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以及鲜明的地方特色。
会上,专家、学者们的话题集中在了如何正确认识和保护古村落上。青岛泰之先生表示,在快速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过程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传统建筑和街道正不断被现代建筑所替代。因此,保护历史遗产群落的非物质文化元素与保护其物质形态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至于如何保护,冯骥才认为,首先要做好普查工作,“把自家的家底盘点清楚”,然后再对被确定的古村落进行规划,“非物质的文化遗存同样需要合理规划”。
新农村不是照搬“华西村”
阮仪三认为,古村落保护不能围绕商业利益,“商业运作是大害”,即便是旅游开发也要讲究尺度。他同时强调保护的原真性、整体性和可续性,不能千篇一律。
在冯骥才看来,新农村建设给古村落保护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他说,他现在的一个迫切愿望就是争取把对古村落的保护列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人们很容易把新农村的形象变成华西村的形象,这是错误的。如果不抓紧的话,很多古村落可能我们还没来得及认识它,就要失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