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绍兴市区众多报贩之一,穿梭于绍兴市客运中心的广场上卖《绍兴晚报》。但稍微留意他卖报的过程,你就会惊讶地发现,那情形更像是在派送报纸,没有吆喝,不需要兜售,其畅销程度仿佛报纸是有奖赠券。而这一切,源于一种默契。从2001年董斌这位卖晚报的“老人”出现在客运中心的广场上后,找董斌买《绍兴晚报》成了过往出租车和公交车司机的惯例。不经意间,一幕爱心剧在城市的北面无声演绎。
卖报更像是在派送
昨日,客运中心的广场上,出租车一如既往地排起了长龙。
像平常一样,下午1点半,董斌准时地出现在出租车上客点附近,开始卖当天的晚报。左手拿着一叠报纸,穿一件明显肥大的外套——里侧缝着一个装着报纸的白色布袋,董斌一副“经典”打扮。
董斌穿梭在出租车的空隙间,几乎是挨个地向车内递报纸,然后接过司机的钱。其间,在向一辆出租车内的司机卖报纸时,突然有乘客上车,正找钱的董斌一急,把手中的硬币抖落在了车内,那名司机连连安慰一脸歉意的董斌,示意他慢慢来。
董斌在这里卖报3年多了,和很多司机都熟稔了。等车的间隙,他会和附近的司机闲聊几句。看他卖报,记者惊讶地发现,买卖过程中几乎没有兜售的环节,更多的时候是进站的出租车远远地跟他打招呼,让董斌送报纸过去。
不断有出租车进站离站,而离站的出租车上多了乘客,也多了一份报纸。
病魔在新婚时袭来
董斌卖报的时候一直笑意盎然,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快乐的老报童”。被不少司机称为“老董”的董斌其实只有49岁,但他比真实年龄苍老了不止10岁的外表令人无法忽视他所遭遇的困苦。1988年,董斌新婚燕尔,在一次体检中,被确诊患了鼻癌。此前,董斌与朋友联手创办过山西刊授大学绍兴辅导培训中心,协助当时的绍兴市科协创办经济技术咨询中心,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但病魔颠覆了他的生活。为治疗鼻癌,两口子花光了本就不多的积蓄,还因此债台高筑;更加不幸的是,接连的化疗,损害了他的身体机能,虽然病好了,但身体垮了。先前打下的基础随之烟消云散。此后他当过门卫、仓库保管员,生活却愈见黯淡。忆及往昔,董斌一脸黯然。
2001年,董斌在朋友的帮助下,改行卖起了报纸,辗转来到了客运中心广场销售。
买报更多的是用爱心
一个身体羸弱的卖报“老人”多少令人关注,董斌与出租车司机抬头不见低头见,在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中,董斌其人其事在出租车司机中传了开来。有看报习惯的总是转到客运中心向董斌买,不怎么看报的,路过客运中心的时候也顺手买下一份。没有谁号召过,但路过客运中心时找董斌买份报纸,成了“的哥”、“的姐”们的一种自觉。
“我本来没什么读报的习惯,老董来卖时就顺手买下一张,渐渐地成了习惯,每天必买。”这位姓张的“的哥”开玩笑地说,“老董可是帮《绍兴晚报》吸收了一批忠实读者啊。”类似张姓“的哥”这样的,在往来于客运中心的出租车司机中大有人在。记者发现,不少司机在买了报纸之后并没有马上翻看,而是搁在了车前台上,有的甚至放进了座椅套的小兜里。“的哥”李峰说,他也是每天在董斌这里买上一份报纸,因为没时间或者工作累,经常是买了之后带到家里给妻子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附近公交车的司乘人员也得知了这一情况,结果董斌的“客户群”又大了一圈。
希望好人一生平安
下午3点不到,董斌卖光了手头100多份报纸,前后花了一个多小时。“刚开始卖晚报的时候,每天只能卖出十来份,现在很轻松就能卖掉100份,如果不是身体原因,还能卖更多。”董斌十分满意目前的状况。
自从有一群“的哥”、“的姐”照顾他的生意后,董斌的收入就比较稳定了,虽然钱不多,但够夫妻俩日常生活之需了。“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啊。”董斌感慨地说,历数他受到过的帮助:下岗后,原单位越光汽配厂给了他在厂职工的待遇,每月给他发放生活费;逢年过节,绍兴市总工会总是送来慰问金和生活用品;车站的管理人员在得知他的情况之后,也允许他在广场上卖报……
下午3点半,董斌骑上自行车前往数公里之外的瓦窑头和绍兴市蔬菜批发市场,车架上还有他刻意留下的15份报纸。这是他一个小小的坚持,无论在客运中心卖报多么顺利,每天他都会留足15份报纸拿去瓦窑头和蔬菜批发市场卖,因为那里也有一些忠实读者在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