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邢朝炜摄
●陈直心编著的诗词书籍。
● 《中药四百咏》校注大样。
●他至今已发表旧体诗词4000多首,可能是金华市写旧体诗词最多的人
在诗词界,他的创作能力超人,等开饭的工夫就能写上三首,是第二届中华诗词协会理事、赤松诗社的创办人;在楹联爱好者心目中,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是金华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在晚辈眼里,他是一位出门要带上假牙、总是带着笑容的老人……
当记者昨晚结束这次采访时,才觉得他像一本翻不完的书。最近,他又要出书了,书名叫《中药四百咏》。
画面上这位老人原名陈德,现改名“陈直心”。他年轻时担任过公安干警、机要秘书、纪检干部、宣传部长、干校老师、省报记者……后在党政机关担任过领导职务。52岁因病离休后,他长期从事诗词、楹联的创作,并爱好书画、收藏各种根艺作品。
-引子
造访“竹庐”主人
昨天下午,记者在金华市区玫瑰园见到了75岁的陈直心。陈直心老人精神矍铄,但非常清瘦。他的牙齿大多脱落了,但还是很喜欢咧着嘴大笑。他拿起退休时拍的大照片笑盈盈地自嘲:“你看我20年前还很壮吧,现在脸上都没肉了。”
陈直心递上名片,上面写着“陈直心(名德字时风)”。“我原名施陈德,父亲是入赘的,所以我跟母姓,我的外公也叫祖父。德这名字就是我的曾祖父取的,我的字时风、我弟弟的字时中,就是时代精神的意思。”老人饶有兴趣地解释着他改名的原因:“你看这个‘德’字,左边是彳亍(走走停停的意思)的‘彳’,右边是‘直’的变体字加上一个‘心’字。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只有性情耿直的品行才是有德之人。所以直心就是德的拆解。”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因为老人最喜爱的植物是竹,寓意挺直加虚心。冰心所题的《直心诗词二千首》一书中就收录了他写的58首咏竹诗。连他现在居住的拆迁安置房都自封为“竹庐”。老人爱竹之心可见一斑。
-缘起
当过药铺学徒
陈直心患有一种病因不明的肺病,从20多岁开始就经常咳血、吐血,看过的名老中医和西医师不计其数,我们的采访就从老人和中药的结缘开始。
陈直心1932年出生于金华汤溪,父亲是一位普通农民,却是当时汤溪县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他的童年在战乱中度过,深受“不为将相,宁为良医”思想的影响,小学毕业后就到当地一家药铺当了一名学徒。
1949年5月7日,金华解放了,陈直心参加招干考试,成为汤溪县公安局负责审讯的干警。从此,他告别三年的中医学徒生涯,但对国药的热爱却深深地烙在心中。
大病后迷写诗
在那个年代,陈直心的社会角色经常变换,从公安干警成为人民法庭的机要秘书,负责大要案罪犯的审核工作,然后又响应号召,从纪检干部的岗位抽调到宣传部工作,担任汤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年轻的陈直心很喜欢写作,经常投稿,在当时当地是见报率最高的一位通讯员,消息、通讯和散文在当时《中国妇女》、《俱乐部》、《浙江日报》、《金华大众》等报纸杂志上都刊登遍了,大伙儿都叫他“地方记者”。1958年,他被浙江日报选拔为驻金华地区记者站的负责人。
1960年,积劳成疾的陈直心在晚上赶稿子时突然吐血,到医院检查也查不出病因,医生说要断根只能做手术,切除了一片肺叶后病情仍不见好转,医生让他住院休养。
闲不住的陈直心托杭州的病友买了一本《诗韵合璧分册》,开始学写古体诗。他得知古体诗最难的是七律,就创作了一首《咏竹》:“雨后新篁竞节抽,春光擢秀独风流……高标草木谁堪笔,劲节轩昂百尺竿。”
昨天,记者看到这首《咏竹》高高挂在他家厅堂最显眼的地方,他打趣:“现在写的很多诗,编发前去校注还会发现一些要修改的地方,但这首我最早写的诗却是一个字都改不动了。”
-成书
上半年将出版
陈直心诗兴一发就是40多年,至今共写了近5000首古体诗词,光在海内外报刊发表过的诗词就达3000多首。但他还不满足,要向“前无古人”的题材发难,他想到在当中医学徒时有一本《药性歌括四百味》,这本明代医学家龚廷贤的著作已成为此后中医带徒教学的基础读物。陈直心决定创作“中药诗”,写一部《国药吟》,圆一个60年前未了的中医梦。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动笔,陈直心历时七年,终于写成了430首“中药诗”,并将书名改为《中药四百咏》。
这几天,陈直心正在加紧做校注,准备在今年上半年由中华诗词出版社出版。据他介绍:“本书一药一诗,全部是五律。它虽按照咏物分类,分为植物、动物、矿物、其他四大类,但和咏物诗不同的是,历代咏物诗讲究赋、比、兴,即直陈其事、以彼状此、托物兴词,陈直心的咏药诗却独辟蹊径,从产地到药材、从情状到功效,句句不离中药的治疗功效,属于科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