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把地租出去得实惠;农业企业也能赚大钱;有限的政府投入可以“四两拨千斤”
阳春时节,记者在浙北农村德清县采访时感受到,这里连片开发的大田透着一种生机和活力。德清240多家农业企业,正引领着农民大步迈向现代农业。
县委书记杨建新说,这几年,我们通过加快农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腾出空间,从而引导农业企业以工业理念搞农业,推动农业企业化。
从德清人算的“三笔账”,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多赢的选择。
第一笔账——全县70%的承包田实现了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为农业企业腾出空间。农民说,算算还是把地租出去合算,自己还可以干别的活赚钱
武康镇五四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全村2000多亩农田全部实现了流转,由5个农业企业先后租下,成了红枫、葡萄等种植基地。
农民是否自愿流转农田经营权?据村支书孙国文介绍,起初农民也有顾虑,但他们专门替第一批转租的农户算过一笔账,以事实说服农民。他当场找出当初用过的笔记本,上面清楚地写着一组数据,是2003年10月8日记下的:
以一个农户2亩地计算,如果自己种粮食,每亩可收400公斤稻谷,当时每担(50公斤)价格69元,一年收入是552元,2亩为1104元。
种田的成本,包括农药、种子、耕地等每亩300元,两亩共600元。这样纯收益仅为502元。还不包括自己的人工劳动投入。
而出租土地,每亩为400元租金,2亩就是800元。5年后还会适当调高。这样一比较,租出去要比自己种高出300元。
看到第一批流转土地的农民得到了实惠,其他农户也纷纷要求把田交给村里统一出租。
据了解,拥有30万亩农田的德清县,目前有近7成的面积实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偿流转,为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规模化经营腾出了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农业企业还使当地“留守农民”有了更多就近就业、增加收入的机会。在占地1000多亩的杨墩休闲农庄,附近5个村的60多名村民在此当起了“农业工人”。而吸引103户社员加盟的红亮肉鸭合作社,由于增收成效明显,这两天前来要求入社的农户络绎不绝,社长许洪山告诉我们,由于合作社包下了鸭苗投放、饲料赊用、畜禽防疫、保护价收购等一条龙服务,农户只需投一二万元造个鸭棚,每天按照要求喂养,几乎没有风险,一般一两年就可以收回投资,不少农户因此摆脱了贫困。
目前,德清7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向了二、三产业,剩下的4.8万人留在一产,其中相当一部分则进入农业基地当“农业工人”,或在农业专业合作社里按照标准化方式从事现代农业。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461元,比上年增长14%,增幅连续第二年创历史新高。
第二笔账——以农业企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农业企业说,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也能赚大钱
莫干山下,万亩现代农业园区昭示着德清农业的未来。
沿着新修的柏油路,我们驱车来到德清阳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带我们走进生产车间,如同进了工厂一样,准备、繁育、培育、成品、包装等环节井然有序。在基地大棚里,上万盆“哈娃蒂女贞”苗已长出了大小相仿的叶片,棚外成排的红叶石楠已长成一人多高……
如同工业企业要研发产品一样,基地也根据市场变化,生产一批、储备一批。这个集研发、生产与示范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处处透着新意。
我们看到所有耕地表面都盖了一层黑色的“地布”,看上去跟普通编织袋布没什么两样,但公司总经理吴震告诉我们,普通编织布放在露天3个月就风化了,而这种布可以用上10年,不会老化,还抗紫外线,可以保护下面耕作层的泥土。
而这里数万盆花苗都是无土栽培,采用他们自主配方的混合介质,以松树皮、泡沫等废旧物料配置,一年需要消耗3万立方米。这相当于一年省下了200亩耕地。园区安装了自动喷灌装置,可节水30%。不仅如此,这里还建了两座总容量为7000立方米的蓄水池,存放雨水,以供两个5000平方米的暖棚使用。
正是产品和管理的创新,使“阳光园艺”的利润率超过40%。
外来资本纷纷落户的同时,德清本地种养大户也正快速成长为农业企业。姚小金就是这样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农庄主。一年多前,这位新市镇舍渭村的农民新注册了“新市镇绿娃新农庄”,按照工厂化的生产标准,培育鸡腿菇、平菇等多种实用菌。他说,由于注册了公司,管理更规范,现在他的产品有1/3打进了杭州超市,而以前,只能在批发市场设摊。去年他也因此得到县农业部门9万多元的奖励。
眼下,他正筹划着向空间发展,变原来的一层育菇为四层、五层。如果顺利的话,他今年的产值可以突破100万元,利润会高达数十万元。他深有感触地说,农业要获得高收益,必须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之路。
第三笔账——为农业企业快速成长打通“瓶颈”。地方官员说,用有限的政府公共财政,可以“四两拨千斤”
钟管镇凤山奶牛养殖公司的陈永民说到县里对他们的支持,总要提到去年8月的那次“救急”。当时,他急需购买一批奶牛,一时又凑不齐120万元资金。公司原有的奶牛不能抵押,租用的场地也无法抵押。正在他为难之际,有人建议他找县农业发展担保有限公司帮忙。
县农业发展担保公司仔细调查后,很快就同意为他担保,并要求他用每月销售牛奶的货款按时还贷。
其实,在德清搞经营的农业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只要有需求,小到五六万元,大到三五百万元,县担保公司都会按照公司申报程序,千方百计地给予支持。
这家由县财政出资600万元、四家农业龙头企业出资1000万元共同组建的面向农业企业的担保公司,从去年7月份正式运作以来,已经为上百家农业企业和大户担保贷款7900多万元,到目前为止,无一笔逾期坏账。换句话说,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德清县用财政的600万元启动资金,已拨动了7900万元的银行资金,为农业企业解了急。
打通资金“瓶颈”,相当于为农业企业快速成长注入了血液。
事实上,为推动农业企业化进程,德清县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去年仅用于农业企业注册、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体系认证等九个方面的补助和奖励就超过500万元。而500万元所能产生的放大效应,又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热情,不少农业企业纷纷申报名牌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形象。
据初步统计,去年一年,全县预算内财政支农资金达7968万元,占预算内公共财政的比重近10%。由此激发了全社会对农业的投入,去年实际引进农业外资就达2600万美元,引进内资3亿元,实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去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9.7亿元,比两年前增长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