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我们来了! 2006年5月12日,京杭大运河将迎来前所从未的注目。本报记者和文史专家、气象专家、博物专家、地理专家、歌舞艺术家、水利专家相约在运河起点——北京。由全国政协组织,为期10天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考察活动今天正式开始。作为运河南端媒体的代表,钱江晚报将为你带来最新报道。
此次考察的线路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沿途考察55个历史遗存点。由于时间只有10天,所以不论是老专家还是小姑娘,我们就像运河的船夫一样,昼夜不停、没有回路地向前奔去,直到终点站杭州。
如果顺利,申遗3年后成功
去年三位老专家为运河申遗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直接促成了今年两会上政协58名委员的提案。是他们,如运河里的纤夫一样,拉着千年运河开始了申遗的步伐。走到了今天,三位专家终于稍稍舒心了。
-郑孝燮:杭州将会有一场盛典和欢聚
91岁,但他仍然身材挺拔,笑声爽朗。站在客厅里,郑孝燮老人展露出了从未有过的笑容。“这次考察获得了政府和政协这么多官员和专家的关注。这么壮观的考察,让我对申遗前景非常乐观。
郑老知道我们是来自杭州的媒体,他连连点头说:“所有的问题,我都会在杭州会议上谈论。我相信,我们专家带到运河最后一站的将是丰硕的成果,杭州将会有一场盛典和欢聚。”
-罗哲文:如果顺利,申遗3年后成功
任何有关运河的文章,他都在专心地阅读。会场人来人往,可罗哲文老人一直端坐在一大堆的文件前,看见熟人也只稍微点个头。
接受专访谈到当初他们的信时,罗老仍说着:“我只是一个长城专家,运河我不熟,需要更多后辈去挖掘。”
他很强调一点,申遗工作如果顺利的话,可能在3年后成功。第一年请全国的专家来看,然后写报告;第二年请国外的专家来看;第三年如果国外专家看了满意后,就可能开始制定名录,就可能成功。运河如今最重要的是保护,我们必须保护好运河的遗存,同时要治理好运河水,否则我们拿什么去给外国专家看?
-朱炳仁:穿过玉玺的一把桨
昨天傍晚,北京下起了雨,可朱炳仁还是不放心他的“那把桨”。傍晚5点,他还是赶到了首都运河博物馆。今天,首都运河博物馆展出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纪念标是一把穿过玉玺的船桨。这就是朱炳仁设计和制作的。
“穿过了玉玺,代表了运河穿越了几十代王朝。一把船桨,说明了运河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见证。运河两岸城市的兴盛,也是劳动人民哺育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