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0万元就能在上海请到的人才,在台州哪怕出三倍的价格也是一将难求———台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李昌道一语中的,说出了台州民企联手,“规模挺进”高科技资源丰富的上海建立“脑库”的缘由。
占地100多亩的台州(上海)科技园最近在上海松江启动,主要以上海高等院校、松江大学城和科研机构为依托。首期入园的29家企业不乏台州大腕级民企,认购了总金额超过2亿元的研发楼23幢,其中最大买家为浙江新东方油墨有限公司,买了4幢总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楼宇。
这是浙江民企“脑库”首次集体大规模外迁。省科技厅对外合作处处长董克军评价,这充分体现了浙江民企的战略眼光,以及自主创新的决心。
为什么偏偏在上海买房产
在上海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是三门尔格科技公司总经理黎贤钛盘算了好几年的事儿。他经营的企业规模不大,却掌握着国内生产变压器油泵、油流继电器等最先进的技术,是该类产品国家专业标准主要起草和指导单位。
“我们在台州的研发中心,只能解决眼前一两年的问题,而把研发中心搬到上海,就是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要把企业10年以后的发展都考虑进去。”
黎贤钛认为上海最吸引人的地方,一是大专院校、研发机构比较多,请专家来做顾问,常来上海的研发中心转转,远比搬动他们去台州,成本要小得多;二是外事机构比较多,世界500强的企业大多在此设点,方便和他们打交道。
这次,他投资400万元,在科技园买下了两层楼,作为日后的研发中心。
“台州60%的企业技术含量都比较低,按照旧日模式发展,利润必定越来越薄。”黎贤钛的超前意识来自5年前去日本取经。日本的许多中小企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搞科研,这让他明白自主创新是维持企业生命力的惟一途径。回来以后,他加大科研力度,公司连续5年的研发投入都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10%,现在已经拥有专利25项。
政府当起外出学艺“领路人”
掀起这股民企“脑库”外迁热潮的,幕后策划者是台州科技局。
这个设想始于2003年6月。当时,台州市政府对当地60多家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企业的调查发现,由于上海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不可比拟的优势,不少企业有意将研发机构搬到上海。
这之前,台州星星集团、宝石集团等民企已经将研发中心迁往上海。但单个企业的自发行为往往受到报批程序、手续、配套用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而且单个企业运行难以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在人才引进等方面未能形成效应。
于是,台州市政府决定由科技部门做“领路人”,着手在上海择地兴建台州(上海)科技园,并将其作为科技接轨上海的重要载体列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一举动随即得到了100多家企业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