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湖州练市镇花林村外的河堤上向远处眺望,繁忙的湖嘉申航道在这里拐了个弯,载着黄沙砖块的驳船首尾相接,浩浩荡荡从远处逶迤而来,直奔上海。
正在田里侍弄桑叶的村民吴家根早见惯了这样的场景。实际上,这条上海建材市场的运输线已经成了附近村民生活的一部分。吴家根的小舅子就在这条河流上跑运输,但是因为船多河窄,经常会发生堵塞,“只要这儿一堵,”吴家根用手指指河面,“上海的建材马上涨价!”
湖州市港航局航道科的工作人员证实了这种说法,正是这个原因,这条“黄金水道”在两年前被列入了拓宽改造计划,将从过去的六级航道改建成为三级航道,改造后的湖嘉申航道湖州段将成为浙江省第一条千吨级内河航道。
当改建工程临近尾声的时候,一座大桥拦在了大家面前。
两个关键词断骨增高2.5米
2003年建成通车的湖州岂风大桥,横跨湖嘉申航道,全长229.3米,全桥13孔、14个桥墩,主跨长74米。
在杭嘉湖平原开阔的背景下,岂风大桥显得有些庞大。不过,五年前修建它的时候,设计人员显然没有想到湖嘉申航道日后担负的重任,所以,它也显得特别矮:大桥的通航净高度只有4.5米,站在空载的驳船里驶过桥下,把手往上一伸就可以摸到桥底。
计算后的结果显示,如果要让千吨级的船舶通航,岂风大桥通航净空必须要达到7米,那么,这2.5米的差值怎么办呢?
最简单的办法是拆了它,重新修一座新桥。
“可是岂风大桥本来就是一座新桥。”湖嘉申航道湖州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说,“这得浪费多少钱啊!”
省钱的办法也有,听上去也不复杂:先把大桥的桥墩锯断,然后把桥面用千斤顶顶起来,最后重新浇筑桥墩。这种技术,被形象地称为“断骨增高”。不过,这种顶升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并不多见,2.5米的高度更是闻所未闻。“每增高一厘米,就多了一点不确定因素,”作为这项工程的技术负责人,上海天演工程公司的项目经理赵爱卫坦率地说,“所谓不确定因素,就是指桥面断裂。”在此之前,这家公司最高的桥梁顶升记录是155厘米。
无论是对谁而言,岂风大桥都是一个挑战。
先顶起再抬升就像给汽车换轮胎
从2月份开始,围绕岂风大桥顶升工程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拆卸部分引桥、切割桥墩这些活儿都在轰隆隆的进行。进入5月,顶升正式开始时,整个工地反而安静下来,坐在控制室的操作员徐福俊说,可以听到风吹桑叶的沙沙声。
作为顶升工程“大脑”的操控者,这位来自辽宁的小伙子,学会了在紧张的间隙抓紧一切时间放松自己,比如眺望田野,或者下班的时候用笔记本电脑看台湾综艺节目,“碟片是工人藏在吊柜里的。”他用俏皮的卷舌音说。
擅长表达的徐福俊很快成了工地上的新闻发言人,他努力用通俗的语言向一批批满怀好奇的记者解释,重达4000吨的大桥是如何被顶起来的,这些步骤或多或少都和他的岗位相关。
首先,技术员要计算出大桥的重量和各个千斤顶之间的位置安排。当然,千斤顶只是一种约定俗称的说法,这种状如家用煤气罐般的千斤顶可以发出200吨的力道。
当40台这样的千斤顶安装到位后,施工人员将桥墩锯开。接下来的步骤就像是给汽车换轮胎,先把车厢顶起,抬升,才能把轮胎卸下来。然后徐福俊就能在他的控制室里操作电脑,指挥这些千斤顶工作。
那么,这些千斤顶的力量是从哪儿来的呢?实际上,顶升技术的原理是液压传动力学,曾经出现在高中物理课本上。
从徐福俊的控制室向外望去,能看到桥面上矗着四台两米见方的蓝色机器,这四台液压泵站就是顶起大桥的力量之源。每台泵站内都储存着一定数量的液压油,这些液压油通过插在泵站上直径两厘米的管道输送到桥下的千斤顶中,千斤顶靠着液压油的压强就能把大桥顶起。
和大多数满是噪音的工地不同,泵站和千斤顶工作起来安安静静,它们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呈现力量,同样,这种力量一旦有丝毫失控,其破坏力也是巨大的。
这里的“丝毫”一点都没有夸张,因为顶升工程的误差单位就是毫米。
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大桥能以每分钟2毫米左右的速度向上抬升,相比造一座新桥来说,这是非常快的速度,同时,也节省了将近三分之二的费用。
而在大桥抬升时,桥下通航如常,人站在桥面上几乎没有异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