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遗存
运河是有历史的,它的历史首先体现于“活”的遗存之上。保护运河,当然要留住两岸这些“活”的宝贝。
拱宸桥,坐落在拱墅区桥弄街。横跨于古运河之上,是古运河终点的标志。建于明崇祯四年(即1631年),重建于1885年。桥全长98米,为三孔石拱桥。拱宸桥的“宸”,意为帝王宫殿,高大的拱形石桥,象征对帝王的迎候和敬意,桥由此得名。石砌桥墩逐层收分,桥面两侧作石质霸王靠,朴实无华,气势雄伟。上海出版的《中国古名桥》一书把它列为古石拱桥的杰出代表之一。
2005年10月,老桥褪尽“陈腐”。斑驳的自来水管被拆掉,与老桥不相称的电缆管也卸下了,桥缝碎石间疯长的各种附生植物已经除去,两侧参差不齐似乎随时就要下坠的桥栏也已校正,隐藏于侧石之下的台阶灯,取代了原先老桥上四不像的路灯。岁月在老桥上留下的痕迹不是衰败,而是历经风雨的厚重和大气。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泰斗级”文保专家罗哲文看了以后,给出了中肯的评语:“这样保护,我就放心了。”
保护拱宸桥只是杭州市委、市政府保护运河历史遗存、修复运河人文生态的一个缩影。
塘栖广济桥,与拱宸桥遥遥相望。为使广济桥免受繁重的航行压力,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下,投资兴建了一条复线航道,500年老桥得到有效保护。
北有南新仓,南有富义仓。这个见证了京杭大运河漕运历史的粮仓遗址,显然是运河杭州段重要的历史遗存之一。在行将拆迁中,决策者把它抢救性地保留了下来,进行规划、修复,给予了新生命。
拱宸桥西一带曾经是杭州最热闹的商业区。现在保护下来的桥西直街,南起二司殿东端接天香弄,北连桥东街东端,长约500米,宽约4米,虽然现存的街区风貌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但建筑立面可以上溯到明代以前。目前能真正反映运河历史风貌的街区,在杭州老城区仅此一处。
市政府副秘书长陈述告诉记者,下一步我市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小河直街、桥西街区、塘栖古镇、广济桥、乾隆御碑等等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和文化遗址的保护、修缮和恢复。
重拾记忆
运河不能没有记忆,但运河更属于现在和未来。由于历史变迁,城市大规模的改造,运河沿岸的历史文脉已漫漶不清,运河历史上存在的古街古巷、民宅公建、文物古迹、民风民俗等许多已经消失,对运河历史文化的整理、发掘、保护,成为题中之意。
一部长长的运河史,现实无法将它还原,现实也无须将它还原。几年来,杭州人在摸索中前行;4年多来,杭州人在耕耘中收获。由点到面,由面到线,由水到岸,穿越时空。运河杭州主城区一期综合整治景观工程———“一馆二带二场三园六埠十五桥”的呈现,绝不是对运河杭州段历史的复制,而是对历史信息的选择性读取,其中有的是交流的平台,有的只是记取历史的符号。
青石为栏,戟为灯,大关桥整治的所有设计,都是围绕一个“关”字展开;潮王桥的整治保护,则力求揭示潮王石瑰不屈服命运、抗击潮水的精神,表达的是人类对自己命运把握与驾驭的愿望;艮山桥的整治将丝绸纹、波浪纹融入了锻铁栏杆之中,让我们匆匆而过时,也能多少体会到它的文化存在。
运河水拍动河岸依然哗哗作响,回荡着运河的声音,但“漕运翻坝”那惊心动魄的场景是再也看不到了。现在运河边一组以“漕运翻坝”为主题的“运河魂”大型雕塑将历史重现。
信义坊对面,在江涨桥的西南角,传说这就是乾隆坐船来杭州时上岸进城之处。乾隆不会复生,但候圣驾却留下无数津津乐道的话题。
因为上塘河的穿越,依运河而建的施家花园和京都苑间没有紧邻的桥梁相连。2005年10月亮相的映月桥(曾叫戚公桥)成了两者的纽带,也成为打通运河两岸绿带的破题之作。
今年国庆节前夕,运河综合保护一期工程将全面完成,一个以“一馆二带二场三园六埠十五桥”(“一馆”即中国运河博物馆;“二带”即运河两岸各10公里长的两条景观带;“二场”即西湖文化广场、运河文化广场;“三园”即艮山公园、青莎公园、北星公园;“六埠”就是艮山门埠、施家桥埠等;“十五桥”即艮山桥、建北桥、映月桥、中北桥、西湖文化广场桥、青园桥等)为核心的大运河文化产品将与世人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