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一直是大家很关注的话题,在今年“两会”期间,58位政协委员共同联名提交了关于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去年12月,三位老专家,郑孝燮、罗哲文、朱炳仁联名致信给京杭大运河沿线的18位市长,建议京杭大运河“申遗”,开启了京杭大运河“申遗”的先篇。我们文化论坛请来了著名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的助手、人民日报主任编辑齐欣老师,与网友一起探讨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提速的话题。
齐欣:大运河申遗各地“一点就着”
【主持人】齐老师,就我所知,今年您协助起草了58位政协委员关于大运河保护启动工作的提案,您能谈谈当初起草这份文件的背景吗?您是如何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的呢?
【齐欣】在去年12月份的时候,三位老专家给18位市长写了一封信,三位老专家在去年的2005年11月,在杭州参加西湖风景区规划研讨会,以罗哲文老先生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到了2005年年底,中国的“申遗”工作正好走过20年,在这20年的时候,有什么新的举措可以让“申遗”工作上一个台阶,或者说我们现在还有什么要做的、比较难的事。我记得很清楚,罗老那时候的原话是“我要做的事不多了,大运河是一件事”。所以大家就定下一个目标,为大运河的“申遗”做一点事。做什么事呢?后来大家左谈右谈想出了一个我们叫“下下策”的办法,通过媒体发一封公开信,给大运河沿岸的18个市的市长,主要写让大运河“申遗”工作的加快。但这封信推出以后影响特别大,直接导致了今年二月份的“两会”(提案的产生),58个政协委员的联名提案,我们也是想把专家的意见通过“两会”代表,尤其是政协委员提案的形式再呼吁一下。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一共有58位委员联名签名。现在我们看到三位老人所写的这封信,后面58位委员所做的政协提案,其实都是基于一个大背景,中国的“申遗”工作应该是在走过20年这个台阶的时候,我们说是一个“坎儿”的时候,往上跳一下要做的工作。这是大的背景。
我为什么到这个工作里来呢?我主要是做罗工的助手。我在大运河“申遗”这件事上承担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把专家们经过调查研究得出的思想理论化,寻找办法;第二,大运河的“申遗”工作需要各方面的资源,我去寻找各方面的配合。这是第二个工作;第三个很重要的,把专家的思想“声音最大化”,我负责把这个声音到处去说,通过媒体的合作,把声音的影响力放大一点。我就做这三个工作。
【主持人】听说您有此得了两个称呼,一个是“四不像”,一个是“造雨人”。
【齐欣】我出去以后,别人都会问我,齐欣你为什么叫“四不像”,什么都做?第二个叫“造雨人”。第一“四不像”,罗工说这是好事儿,也是创新,大运河“申遗”绝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也不是一两个人的事;第二个称呼“造雨人”,我就更高兴了,这说明什么?在大运河“申遗”上已经不是一个方面来做的,各方面的资源都在参与,甚至是一些营销的方法,这是我在这里面的两个作用。
【主持人】齐老师,为什么把京杭大运河的“申遗”工作称为“提速”阶段呢?仅仅是时间上的吗?还有具体的“提速”行动吗?
【齐欣】目前在“提速”方面的特征特别明显,第一是目前对大运河“申遗”的呼声非常高;第二是活动特别密集。我回过头讲,去年12月,从这三位老人写信开始,马上到了2月份政协提案就上来了,政协提案上来以后,各地媒介的反应超乎想象,上网一查,我们有一个比较,现在是以前关于“申遗”报道的20倍,这个量就非常不得了,包括人民网一直配合。
另外到了杭州以后,大概是在5月的下旬,我们还有一次很重要的大运河的研讨会。这次的研讨会上,各方专家聚集起来,还想发一个类似“宣言”的内容,也是想呼吁解决一些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是目前我所知道的。同时,我们在大运河“申遗”里主管的很重要的部门,就是国家文物局,也在安排沿途六省市各地的文物部门在对大运河加紧调查。所以从2005年到2006年,我们认为大运河是处在一个“提速”的阶段,比以前跨越了很大的一个阶段。
【主持人】齐老师,在大运河保护和“申遗”这件事上,各地的政府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反应怎么样呢?他们有什么积极举措吗?
【齐欣】现在,大运河“申遗”各地是这样:普遍的反应,第一是非常积极,第二是“一点就着”,你只要跟他说,没有不支持的。但是现在具体的举措这部分来讲,还有欠缺。这个地方,也是下一步要做的工作,从我们专家来讲,我们认为现在各地的举措还不够,最重要的是现在没有对大运河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主持人】目前各方对大运河的热情持续不减,可是这其中是否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呢?各地对这条活着的大运河整治有没有比较好的经验?
【齐欣】你提到现在有没有误区的问题,我觉得现在的误区,有三个问题,可能不完全:
第一,这个误区是现在大家把大运河叫“以观赏为主的保护取向”,这是不对的,大运河不只是游览和观赏的作用,我们叫大运河喘着气,断断续续活到今天,是因为它有很强的运输、沟通南北的漕运功能。但现在许多部门把这一段变成了“景观河”,两岸看不出历史的遗存,这从“申遗”的角度来讲就没价值了。
第二,运河两岸发展停滞的错觉。它认为“申遗”以后,大运河就成了一个被架了鸟笼的鸟一样,不能动了。所以现在许多人反对大运河“申遗”,认为它会没办法发展。这也是误区。
第三个误区是各自为政的整理思路。杭州有杭州的大运河特点,扬州也有,无锡也有。我去过吴桥和德州的交界,一直到通县,那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大家整治也会融入地方特色,但是怕就怕在没有按照整个“申遗”的特点,变成一条“彩带”,各自一段一个颜色,没有整个大运河的思想了。这也是目前的一个误区。
另外要说的是,我从头走到尾,走完了以后,我还是建议各地现在应该关注一下杭州经验,就是大运河“申遗”的杭州经验。杭州在解决我刚才所说的两岸保护上、按照遗产要求怎么规划,又往下保证这条大运河是活着的,有一些不错的经验。它的经验主要是它产生了另外一个“四不像”,我这个“四不像”是一个人,它产生了另外一个“四不像”,叫“杭州运河集团”,它不隶属于任何一个部门,也不隶属于任何一个区,但它流经了很多个区县,因为在这个区里面,杭州运河集团是属于一个边缘性的,对大运河整个串起来的整治,所以在大运河里叫“四不像”,但这个“四不像”,我们恰恰认为它在目前把杭州段治理得不错。
目前我们从事“申遗”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为下面的“申遗”找代表段,像长城一样,我们有没有一个代表性的段?我们认为杭州,加上杭州线的整治经验,很可能能为“申遗”工作做一些新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