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一走进椒江区章安街道柏树里村,就看到杨顺发正和几名小工在刚刚建好的欧式小康楼前忙碌着。
“我这两间四层楼造了40多万元。”57岁的杨顺发擦拭了一下额头上的汗水,指着红褐色的小康楼说,“我们村里很多村民的房屋都比我造价高,有的房屋两间就要上百万。”
记者沿着村里8米宽的水泥路转了一圈,外型各异的4间一幢小康楼整齐地排列着,四周绿树成荫,道路纵横交错,路上时不时地能看到“奔驰”、“宝马”等高档轿车。
“我们村1900多人、560户,近八成村民住上了像杨顺发这样的小康楼。”说起村民的富裕程度,村委会主任杨福寿竖起大姆指自豪地说,村民人均年收入1.5万元,村里有26辆价值超30万元的高档轿车。
“1990年,我们村被确定为椒江的扶贫村,村民人均收入仅几百元。”对于村民如何致富的奥秘,连续当了八届村支书的杨顺友说,是小小的工艺品,使得村民富裕起来的。
1989年上半年,为了早日脱贫,杨连顺等5位村民合股创办了椒江市二轻工艺绣服厂。
5位“泥腿子”投入十几万元,租来村里两间不到100平方米的二层楼,招来20多位村民,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后,于第二年开始为台湾厂家生产流苏、首饰盒等产品,该厂当年实现产值近20万元。
流苏主要产地为印度及我国的台湾,该厂生产这一产品成了中国大陆第一家厂,因此,市场潜力很大。在看到商机后,5位“泥腿子”毅然决定不替别人生产,要开发自己的新产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该厂开发的流苏产品被省里评为新产品,并填补了国内空白,当年,二轻工艺绣服厂的产值已达百万元。
当看到市场前景好,杨福寿主动退出绣服厂,创办了椒江创意工艺礼品厂;接着,杨妙金也自立门户。至1996年,椒江市二轻工艺绣服厂这一粒“火种”燎起了柏树里村6家工艺品生产企业,当年,共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
1998年5月,因为印度进行核试验,遭到美国的全面制裁,这使得国际市场上的流苏、花编等工艺品仅为“台湾产”,由于台湾工价高,流苏、花编等产品的价格自然贵,因此,柏树里村的流苏、花边便迅速闯进欧美市场。
许多村民看到这一“黄金产业”后,便纷纷办起了工艺品厂,或为工艺品厂配套的染线厂、车木厂等。至2005年,柏树里村共有工艺品厂28家,其中9家年产值超千万元;至去年,28家工艺品厂实现产值2.5亿元,上缴税收1300万元。
因工艺品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社会效益明显。“我们村的村民只要肯干,无论到哪家厂,一天工资起码30元。”杨顺友说。
为了解村民真实的收入情况,记者随便找了一位叫杨灯凤的村民。杨灯凤的大儿子杨亦君在福友工艺礼品厂的纺织车间上班,年收入1.8万元;二儿子杨亦子在车木厂从事车木工作,年收入近2万元;三儿子杨亦生在一家染线厂工作,年收入1.5万元。
不仅如此,村里的企业还为方圆10公里内的农村妇女提供就业机会。据了解,仅去年,柏树里村的企业共为本村及周边村民支付工资达7000多万元。
记者从“杨灯凤们”欣喜的脸上,看到了柏树里村因发展了小小工艺品产业,而给他们所带来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