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金光闪闪长2.45米、高1米、宽0.51米、设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亭台楼阁的“隋代龙舟”,日前在温岭市石塘镇问世,各地游客纷至沓来。5月12日,记者陪同浙江日报记者慕名前去采访“隋代龙舟”的制造者陈祥荣师傅。这位憨厚的老渔民满脸笑容地说,这是他继成功制造“航空母舰”后的又一船文化得意之作。
“蛟龙”出海
陈祥荣今年53岁,家住石塘镇箬山半岛的新进村。新进村是一个开门见海的小渔村。从小与大海打交道的陈祥荣,似“小蛟龙”般地与船结下了不解之缘。
陈祥荣小学毕业后,正遇上“文化大革命”。14岁那年,没有书读的陈祥荣只好上渔船跟大人出海。他跟父辈们来到离家较远的大陈岛、沈家门、象山石浦以东的洋面上捕鱼,因陈祥荣年纪太小,没力气拉网,只好分配他烧饭当伙头。那时的渔船是帆船,抗风能力弱,闹得陈祥荣经常晕船呕吐,在海上折腾了两年半,吃尽了不少苦头。两年半后,陈祥荣洗脚上岸,又被生产队里派到温岭西边的乐清湾江厦港养殖海带。一年后,陈祥荣回到渔村,跟着父亲学起了修船技术,由于刻苦学习,8个月就出师了,他的修船技术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父亲能独当一面了,第二年他还带起了徒弟。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温岭沿海的木质风帆渔船逐渐被钢质动力渔船替代,钢质渔船修造业应运而生。陈祥荣与渔民合股,创办了造船厂,从修船转到了造船,他制造的最大渔轮马力达到250匹,生意红红火火。
心仪船模
陈祥荣在给渔民造钢质渔轮的同时,玩起了造船模的玩意儿。他利用空闲时间,用边脚木料做了几只船模,还在船模上安上动力,放在船坞里行驶,赢来了众人的赞叹声。在众人的要求下,他又造了几只船模。没想到,这一造,却开拓了陈祥荣的船模思路。
陈祥荣觉得应该用船模来保存船文化历史,让后代看到船的历史,感受船的文化,从此,他爱上了船模,寻找船文化的兴趣一发而不可收。
为了能造出逼真的船模,陈祥荣得掌握第一手资料。第一次他花了5000多元钱,同伙计一道跑到福建泉州沿海,找渔民了解闽南渔船的历史、文化特色,还用相机拍下了各种渔船的照片。后来,他又去玉环县坎门渔区找到75岁高龄的黄福兴老船工,了解船的样式和历史。温州沿海、海南岛三亚、上海江南造船厂、各大博物馆等地,都成了他涉足找资料的地方。
造大船容易,造小船难。小船是大船的微缩,得按比例来造,几十道工序一道都不能少。制造一只船模,所花的时间少则十多天,多则好几个月,可陈祥荣不论船只大小,时间长短,都做到一丝不苟,精雕细琢。陈祥荣造出的第一只渔船,只有60厘米长,船舱、船舵、船帆、网具,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与真船一模一样。可这只小船一出炉,就被一位老板抢购走了。于是,他看到了船模文化的无限商机,并带了五六个徒弟,大造船模。
机不再来,时不我待,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00年元旦,新千年中国大地第一缕曙光首照温岭石塘,国家天文台和温岭市政府联合在石塘镇海边举行迎接第一缕曙光活动,陈祥荣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将家里20来只微缩的“乌浪鼓”船模统统搬到千年曙光碑前展览,博得了来自各地游客的一片赞叹声。自此,他名声远播,他造的船模深受各地游客的青睐,产品供不应求。